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1经济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重新审视旅游消费
作为最终消费,旅游消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带动性;作为发展性需求,旅游需求伴随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更加广泛、旺盛和多元。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旅游消费被寄予厚望,也亟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内在格局。
其一、要重新审视旅游三大市场的格局
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是旅游的三大市场。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均以入境旅游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格局才得以改变,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先后得到快速发展。到“十三五”时期,国内旅游已成为三大市场中的绝对主体,出境旅游的规模、消费、增速和影响也远超入境旅游。我国由此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的地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测算,若无新冠疫情影响,到2020年年底,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人次将分别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 108%、97%和118%。
总体来看,就规模而言,国内旅游最大、出境旅游次之、入境旅游最小;就增速而言,出境旅游最快、国内旅游次之、入境旅游最慢。若无新冠疫情影响, “十四五”期间这一格局恐将延续。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特别是境外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严峻性,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了三大市场的发展环境。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机构的预测,全球旅游业的全面恢复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短期内,国际旅游市场的恢复取决于国际疫情、签证限制、航空开放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中长期来看, “十四五”时期尤其是前两年,可能还会处于疫情影响的消化期。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三大市场的格局,并对其定位做出调整,极为必要。
其二、要重新审视旅游消费的规模、数量与结构、质量
毋庸置疑,我国国民旅游消费总体规模庞大、增长速度迅猛,但是在结构和质量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对世界旅游总收入(含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排名前20 位国家(称之为Top20)的研究,其旅游人均花费平均为392.3美元/人次,而作为其中一员,中国仅为 244.7 美元/人次,列 Top20 国家之末。实际上,从人均旅游消费、出游率、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例、占服务消费比例、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等各项指标均可看出,我国旅游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二是旅游消费外流现象明显。2019年,我国因私出国(境)人数达到1.6亿人次,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与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相比,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旅游贸易逆差相对较大。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及高净值人群前往境外旅游、购物、就医、疗养等,形成大量消费外流。
三是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旅游消费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出游率、出游人数增长率、人均旅游消费乃至旅游花费增速等基本只有城市居民的1/2~1/3。城乡二元结构在旅游消费领域表现得格外明显,城乡居民在旅游消费上的差距仍然较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从区域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潜在出游力之比长期处于7:2:1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格局,尽管近年有所收敛,但地区间差异之大,依然不容忽视。
四是旅游消费在时间上高度集中。由于带薪年休假制度长期落实不佳,人们出游大多集中在公共假期尤其是“十一”等长假期间。节假日占全年365天的比例不足8%,但期间全国所接待的游客量占全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次超过3成,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超过4成。如此集中的旅游消费,不仅给景区、交通、住宿、生态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也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旅游体验。
五是旅游消费文化内涵不够。尽管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等各类文化资源很早就为旅游所开发利用,但各种业态和产品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方面仍有巨大拓展空间。旅游产品和服务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不够,一般游客对旅游活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的文化附加值了解和重视不够等问题依然突出。六是旅游消费分项结构不甚合理。
总体来看,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中,长途交通费、游览费、住宿费、餐饮费、市内交通费5项基本旅游消费比例达70%以上,商品销售、娱乐费用、邮电通信费、其他费用4项非基本旅游消费仅为30%左右。在不少地区,门票经济依然一枝独大,消费在横向和纵向链条上的延伸性不足。在新发展格局下,要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能,亟须对上述问题做出系统性解决。
02、经济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促进旅游消费
适时调整旅游三大市场格局,并明确各自发展重点
要加强对国内外疫情形势的预判,结合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和国际疫情防控的形势,按照“安全、有序”原则,适时调整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格局。根据不同情景的假设,确定三大市场在“十四五”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深刻理解疫情对游客消费的影响,并做出全面适应
疫情对人们的旅游心理、行为、需求产生了深刻影响。游客风险意识普遍提高,对目的地和旅游设施的卫生状况、应急措施、退费政策、旅游保险、客流预警与疏导措施等更为关注。短距离、高频次、亲自然、重家庭、微定制、小团游等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显著特征。“预约、限量、错峰”成为新的旅游规则。博物馆、城市公园、休闲街区、夜间旅游、城郊乡村游等备受青睐。从全球疫情走势和消费者行为角度来看,旅游消费的上述趋势恐将延续一段时期。从目的地到企业,均需充分重视这些变化,并从产品、服务、营销、品牌等方面做出适应。
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并打通旅游消费的堵点
旅游企业要重视中产阶层、老年市场、Z世代群体等的旅游需求,针对各自消费痛点,开发相应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在需求偏好、需求层级、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政府有关部门需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行业打通旅游消费环节的堵点。要挖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长潜力,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倍增计划,鼓励农村居民出游。
进一步优化假日制度安排,引导旅游消费全年性分散
建议从法律、社会层面对带薪假期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将其与税收、财政、劳动保障、民生等问题综合考虑,将法定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实施情况整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建议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和政策时间表,推动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全面实施。要引导各行业、各部门探索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具体方式,鼓励实行弹性作息;引导各地错开大中小学生的寒暑假时段,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实施春假、秋假等。
兼顾当下与长远,谋划入境旅游消费的复苏与提升
在国际疫情尚不乐观的情况下,需加强对未来走势的研判,兼顾当下与长远,对入境旅游的产品、渠道、人才、服务、营销体系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升级,为疫后入境旅游消费重振和市场拓展做好谋划。需以更大的开放力度振兴入境旅游市场,选择适当时机制定并出台全面振兴入境旅游市场的国家战略和行动方案。建议相关部门设立入境旅游市场振兴专项基金,着力解决签证、国际航线、入境游客支付、服务便利性等环节的问题,简化入境旅游团队办理签证手续等。
做好出境旅游有序管理,引导部分消费回流
根据境外疫情走势,做好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的有序管理。加强对出境旅游消费需求回流的研判,引导行业产品和业态创新。研究并实施进一步放宽免税购物政策,如增设岛内免税店、提高免税购物限额、实行离岛免税商品负面清单管理、在国家级自由贸易区和服务业贸易创新试点地区等框架下增加免税购物政策等。建设一批世界级的度假区和景区,丰富度假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吸引中产阶层等群体消费,释放其消费潜力。
充分利用数字科技等手段提升旅游消费体验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出游预约、行程安排、客源分流、消费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线直播、空中课堂等形式不断创新应用场景。依托数字化、科技化手段,以更精细的管理、更优质的供给满足人们对美好旅游生活的新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