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刘连舸: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该怎么走
返回列表
查看: 1699|回复: 0
收起左侧

刘连舸: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该怎么走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2617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3-30 1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连舸(中国银行董事长)

  一、人民币国际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人民币国际化缘起的背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摊银行”与人民币周边使用
  我国相邻国家居民通过“地摊银行”初识人民币。“地摊银行”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它是中越、中缅边民贸易往来、边境交流的产物。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尚未建立正式的银行结算体系,无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货币兑换的实际需求催生了“地摊银行”。起初,“地摊银行”就是一些零星的外币兑换摊点,在路边摆摊,设施简单,一张小桌子、几把小凳子、一台点钞机就能进行货币兑换,极大便利了边境交易。
  20世纪80、90年代,在中越、中缅边境城市,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在口岸和边境互市贸易点,一群头戴竹笠、手拿手绢的妇女三三两两地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匝匝越南盾、缅元、人民币等,不停地向过往的路人吆喝换钱。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加深,边境贸易和旅游业繁荣发展,“地摊银行”就更加活跃。
  这些“地摊银行”主要办理个人旅游、边民互市等小额资金兑换,基本以现金当场交割。周边国家居民通过“地摊银行”逐渐认识并接纳了人民币。例如,在乌兰巴托的超市里,商品直接以人民币进行标价,人民币甚至不需要兑换可以直接使用。
  (二)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名声大震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名声大震。1997年初,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对冲基金开始狙击泰铢,做空泰国汇市。当时,泰国政府外汇储备仅有300多亿美元,无力抗击做空势力。7月2日,泰国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当日泰铢贬值了18%,继而一路下跌60%。随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地,造成汇市暴跌、股市崩盘,冲击实体经济与社会稳定,打破了此前亚洲快速繁荣发展的景象。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暴露出系统性缺陷,亚洲国家过度开放资本账户,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又不足,流动性问题就迅速演变成系统性危机。
  中国香港一度也成为狙击对象,国际金融大鳄试图冲击其联系汇率制度。当时,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共持有2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我国有底气,也有实力,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与储备力量,击退了恶意攻击,维护了中国香港地区的金融稳定。与此同时,中国还顶住了国内外压力,在关键时刻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我国以大量资金投入外汇市场,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危机期间,人民币不贬值,不仅避免了亚洲各国之间货币竞争性贬值,也稳定了投资者与市场信心。可以设想,如果人民币也大幅度贬值,必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亚洲经济崩盘。
  (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航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既蕴含着一般性规律,也体现了特殊条件的推动力。
  1.应对危机、规避汇率风险的现实需求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面临严重的汇率风险。仅在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汇兑损失就高达200亿元。在此背景下,我国推出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大体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启动试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为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保持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中国的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联合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2009年7月6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顺利收到中银香港汇来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款项,收款企业为上海电气集团下属的上海电气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款项是由这家公司在中国香港的商业伙伴汇出。这是中国开展的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第二,扩大试点范围。为满足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挥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积极作用,2010年业务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从2009年试点至2010年年底,我国银行业办理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金额达5093亿元,很多进出口企业都积极要求加入试点。
  第三,范围覆盖全国。2011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当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迅速增长了3.1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基础。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企业对跨境投融资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日益强烈,并带动了后续人民币直接投资、金融投资的发展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离岸市场的开拓与繁荣,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伦敦等人民币离岸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境内外主体开始接受和使用人民币。
  2.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为什么跨境使用政策一经放开,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就迎来了快速增长?任何一种货币要走向国际市场,与其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人民币也不例外。在二十多年前,人民币跨境使用仅活跃在地摊银行上。随着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体系,中国成长为经济与贸易大国,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约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三倍。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但我国经济依然稳健运行,先后超过德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升到7.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
在贸易上,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超过4万亿美元,2009年进而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这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进而带动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需要
  2008年金融危机深刻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性缺陷,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不断增强。2009年G20峰会前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他深刻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因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结果;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表明,全世界正在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
  周小川行长认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是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此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并建议考虑充分发挥SDR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我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人民币在外部动荡与危机中保持稳定,赢得了国际信誉和良好声望。2008年金融危机一度导致美元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而人民币则始终不贬值,一些国家对中国提出了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的需求。
  从2008年12月开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中国相继与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65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信用度日益提高,发挥了稳定职责,开启了国际化的“破冰之旅”。
  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哪些进展,为企业、居民、金融机构和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进展
  在全球支付市场中,人民币从默默无闻的第三十五位晋升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中,人民币从第二十位跃升至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第一大新兴市场交易货币;在国际储备中,人民币从不列入统计的小币种,逐步超过澳元、加元,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在市场驱动下水到渠成的过程。以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为出发点,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循着从零星的边境贸易结算到全面铺开、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贸易投资到金融交易、从企业到个人、从简单业务到复杂业务的路径,不断拓展。
  1.人民币国际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跨境人民币政策优化,各项改革不断推进,更多的市场主体接受以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截至202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达6.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逾12倍;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8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超过33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的背景下,人民币跨境使用仍保持韧性增长,稳居我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
  2.人民币国际投融资货币功能持续深化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风险对冲工具逐渐丰富,相关制度安排日益完善。更多的境内外主体,基于市场价格与需求偏好,选择以人民币计价融资,包括在境外市场发行点心债,以及在境内市场发行熊猫债。截至2020年年末,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达2649.5亿元,仅2020年当年就发行525.5亿元,同比增长12.2%。
  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则通过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直接入市投资、基金互认、黄金国际版、特定品种期货等渠道,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截至2020年9月,外资持有人民币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超过7.9万亿元。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将人民币视为获取收益、管理风险的重要选项之一。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也可以按相关规定投资境外人民币金融产品。
  3.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进一步显现
  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可。加入SDR后,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长期低利率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使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意愿进一步上升。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份额为2.13%,较2016年刚加入SDR篮子时提升了1.05个百分点。
  4.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人民币“走出去”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兴趣日益浓厚。截至2020年11月,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主要市场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中国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也在积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人民币金融产品、投资者结构日趋多元化,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离岸与在岸市场的联动性显著增强。
  5.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资金清算效率显著提高,清算网络进一步夯实。与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市场开放相适应的会计准则、评级制度、税收政策等逐步得到完善。
  目前,人民币清算行已覆盖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投产运行,逐步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渠道。CIPS系统连接42家直接参与者、1050家间接参与者,覆盖全球5大洲9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支付结算服务。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影响
  1.企业
  人民币国际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2013年起,中国银行连续每年发布《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跟踪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的调查覆盖了5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调查显示,更多的企业在国际计价、贸易结算、投融资中增加了人民币使用,并由此规避了风险,获得了便利与收益。
  第一,促进贸易便利化。相较于传统跨境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减少了行政审批、简化了办理手续、缩短了业务流程,企业的资金结算、清算渠道更加顺畅,“脚底成本”大幅下降。
  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的调查显示,境外工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愿持续提升,境内企业的境外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同比有所增加。
  以江苏的一家港资公司为例。该企业主要生产、销售新型智能遥控器、电子电气设备,生产经营模式主要是进料加工,进出口贸易和结算方均为其在中国香港的母公司。之前,这家企业收到美元后,需要先向结算银行询价,询价结果向总部汇报,总部同意后再结汇,周期长且手续复杂。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深入发展,这家公司的香港母公司全部改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和贷款,不仅简化了财务核算流程,还节约了结汇费用,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
  第二,促进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从经常项目向资本金融项目延伸,帮助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境外资金“走进来”,支持国内经济发展。从《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的调查看,75%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愿意考虑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主动了解人民币、使用人民币。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在了解到人民币跨境使用新政策、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后,将母公司与在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往来币种全部改成了人民币。近几年,伴随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政策的不断放开,为了更好地支持境内企业良好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家集团率先尝试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熊猫债。筹集的人民币资金,借给境内子公司使用,切实有效地助力其子公司的运营与发展。
  第三,有效降低企业风险。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境内外企业在享受结算便利的同时,也更好地规避了汇率风险,节约了财务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与安全性。《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的调查显示,面对汇率波动,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境内工商企业比例从2013年的2%上升至2019年的1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企业更加偏好本币结算,以规避汇率风险。
  2.居民
  考虑到居民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旅游、留学等需求,从2012年起个人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陆续启动,并于2018年最终扩展到全国。人民币国际化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实惠和便利。
  第一,避免了繁琐的换汇程序。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结算。居民出境可以便利地使用人民币,避免了繁琐的换汇程序。新加坡、泰国等对我国开放了落地签或免签政策,可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减少了换汇成本。
  第二,满足了居民境外消费。以前,居民出国必须要带着VISA卡,现在基本拿着银联卡走遍天下。中国银联的网络遍布全球,特别是在华人聚集的地方,许多境外商家专门立着牌子,写着“欢迎使用银联卡”,不仅接受人民币支付,还开展了许多福利优惠活动,拉动居民境外消费需求,使境外消费变得更加便利。
  第三,便利了境外中资企业员工跨境汇款。近年来,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许多中资企业“走出去”,更多的员工走出国门。以前,一些企业通过境内发薪、境外发放生活费的方式满足员工需要。但是,由于汇率波动,在境外领取外币工资汇回境内,汇率风险及汇兑费用越来越大。2018年,个人人民币跨境汇款政策放开,“走出去”企业的员工报酬等,银行均可以帮助将款项汇回境内。
  针对“走出去”员工的切实需求,金融机构要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予以满足。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推出“薪汇达”跨境人民币直汇产品,为广大驻印尼的中国外派人员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选择。客户可以根据汇率市场变化相机抉择,妥善管理本币金融资产。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将为老百姓带来长期收益与全球红利。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更加广泛地使用与被接纳,承载更高的期许,老百姓手里持有的是国际“硬通货”。
  3.银行业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中国银行业把握市场机遇,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者、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引领者。
  第一,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网络基本建立。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人民币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增设境外分支机构,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20余家中资银行在全球5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随着人民币业务重要性的增强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不断拓展,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第二,全球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以人民币业务为突破口,中国银行业的客户以中资企业为主扩展至外国企业。凭借天然的本土优势,积极服务类主权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境外工商企业。
  中国银行业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从传统的汇兑交易、支付清算拓展至融资、信贷、资金、债券、理财、投资、托管等全产品线。
  近年来,熊猫债成为全球投融资新亮点。熊猫债不仅有助于境外发行人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也为境内外投资人合理配置资金、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提供了更多选择。
  4.国家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第一,增强我国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导向,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引导资金流动,支持我国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和生产要素,并提升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内容的“五通”之一,资金融通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理人民币直接投资收付金额达2524亿元,同比增长12.5%;当地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超过400亿元。2020年,我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为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第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减少对外币的依赖,从根本上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夯实国家金融安全防线。我国在跨境收支中增加本币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他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冲击。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自主性及安全性将大幅增强,外币汇率波动对我国金融资产的影响则将相应显著降低。
  第三,为全球发展提供公共产品。纵观历史,国际货币格局是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延伸。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当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贸易、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57%、37%和44%,这要求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人民币国际化对全球经济治理意义重大。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提升了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更加多元化,以及更加合理、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
  三、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发展
  (一)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目标到方法论,为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是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后做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基调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1.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博弈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并不局限于短期,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面临来自外部的新矛盾、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我们更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要保持定力,稳慎前行。
  2.尊重国际货币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际货币使用存在极强的网络外部性和路径依赖。简而言之,从企业收付到金融交易,从业务产品到制度设施,都习惯于使用美元等主要货币。这是一个长期演进的结果,短期内难以轻易改变。
  过去十余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不能妄自尊大,要看到人民币相较于美元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IMF的统计,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超过60%,人民币占比仅约2%。而人民币从非统计币种到2%的份额,用了十余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包括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全球竞争力等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并非局限于金融领域,不单单是一个货币问题,也不是简单地开通某项跨境使用渠道、开放某个资本账户项目就能实现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配套一系列制度调整与改革,需要依托于我国开放发展大局。这关系到货币金融、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商品贸易、国际收支的方方面面,与企业、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步,更要慎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前景
  1.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稳中有
  人民币国际化将再上新台阶,国际货币功能将持续增强,跨境使用政策与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人民币国际化毫无疑问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将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的主要币种之一。
  2.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有别于其他货币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国际化道路。
  第一,优先推进计价结算职能。第二,稳步提升交易职能。第三,以直接投资为主,完善投融资职能。第四,审慎推进储备职能,从双边货币互换起步,逐步过渡到区域锚货币,进而演变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四、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的建议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而要战胜挑战,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科学应对。
  (一)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
  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源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应当是一个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要素聚集,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自贸区是推进国内发展、联动“双循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21个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建设正逐渐成为相互促进、有益补充的“黄金搭档”。
  2.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只有我国产业做大做强,企业定价权与产品竞争力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方能行稳致远。人民币国际化要帮助企业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资金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注入动能。
  3.助力绿色复苏,深度融合新能源革命
  传统的大宗商品市场以美元为计价结算货币,这推动并巩固了其国际货币地位。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长期愿景,致力于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人民币与新能源可以携手共进,在碳排放交易、新能源融资等领域推动人民币使用,构建顺畅的人民币环流机制,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开放、活跃、有深度的国内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成熟发达程度,是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条件之一。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扩大外汇市场参与者类型,丰富风险对冲产品和工具,建立健全开放的、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建立高流动性、高效的股票市场和统一、灵活、高效、大容量的债券市场;加强证券评级、担保、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币跨境清算效率和交易的安全性,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要求;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发展人民币衍生品市场,有效管理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利率、汇率和信用风险等;支持上海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整合不同开放渠道,推动离岸、在岸市场的良性互动,推进人民币国际投融资功能走向深化。
  (三)增强科技赋能
  数字化是未来全球发展方向,数字经济要求金融数字化,新技术有助于提升金融效率,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动能。
  1.新技术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高标准起步创造了条件。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提升支付清算等基础设施效率,降低客户使用成本,推动软硬件资源集约化管理,保障系统的扩展性、连续性和安全性。在新技术加持下,CIPS等基础设施可以进一步扩充应用场景与服务功能,研究制定更多技术标准及转换模式,实现不同场景间的无缝衔接,使境内外设施间互联互通,持续改善客户体验,进而畅通人民币国际使用渠道。
  2.新技术支持银行业升级人民币业务
  我国银行业应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坚定不移地把握数字化趋势。深度洞察消费者特性,细致描绘不同阶段、不同客户、不同行业的消费者需求,创新设计金融产品,做大、做强金融业;同时,通过新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智能化水平,高效识别、精准对接境内外客户的人民币需求。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手机银行带来了很多便捷体验,其实这背后离不开“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以应用新技术解决企业跨境汇款查询中遇到的难题为例。依托区块链技术,中国银行与银联共同建立了全球速汇业务的实时查询接口,支持接入机构向汇款人提供银联跨境汇款状态的实时查询服务。中国银行作为节点接入区块链网络,由此超过50%的银联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实时查询汇款信息、交易进度。这个项目抓住了跨境汇款机构多、流程长的问题,不仅降低了业务成本,也有效解决了跨境对账过程中查询不便、体验差等突出问题。
  未来,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转型,站在更高的技术维度,更具创造性地疏通堵点、解决痛点,更好地担当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参与者、服务者与推进者。
  3.新技术催生数字人民币
  数字革命是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调查数据,全球约80%的央行已启动数字货币研发,约20%的央行可能在六年内发行数字货币。当前,中国在全球数字货币领域处于第一方阵。2020年,数字人民币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地封闭测试,未来还将在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六地以及冬奥场景进行试点。
  数字人民币商业场景的搭建非常重要。2020年12月,数字人民币冬奥试点在地铁大兴机场线启动。在中国银行大兴航站楼支行,体验者受邀下载了数字人民币的应用程序,开立了数字人民币钱包并充值,随后成功使用数字人民币购买了地铁票。数字人民币钱包有多种形态,包括超薄卡钱包、可视卡钱包和徽章、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钱包。未来,在冬奥会期间,数字人民币将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提供更多出行及支付便利。这不仅是北京冬奥会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数字金融赋能科技奥运的重要体现。
  从长期来看,数字技术将提升跨境支付与流动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人民币使用与交易成本,改变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同时,数字货币技术强调分散化、去中心化,将对现有国际经济金融框架提出新要求,要求全球支付清算体系、金融中心分布、国际金融治理等做出相应调整。
  我国要顺应数字货币的趋势,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有序开展可控试点,健全数字货币法律框架与配套机制。
  (四)深化国际货币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进一步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未来全球各方期待怎样的国际货币图景呢?追求美好生活是共同的愿望,不论支付还是投资、理财,不论居民旅游还是企业经贸往来,均期待稳定的货币体系,而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重大利好。
  1.搭建RCEP框架下的区域场景
  积极培育市场需求,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区域框架下的使用场景与循环路径,增强相关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0年1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标志着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建立。RCEP将极大地促进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为人民币使用及区域货币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最早的地区之一。2019年,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24087亿元,同比增长了35%。未来,随着区域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将迎来广阔空间。
  2.推进双边货币互换
  进一步优化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框架,灵活安排使用范围、额度与频率,从危机应对更多地转向服务双边经贸往来,为境内外企业,特别是对小币种、外汇管制地区的经贸往来,提供储备资源与流通渠道。
  第一,与经贸联系紧密的国家开展货币互换。将互换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或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发展。
  第二,增加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规模和额度。鼓励区域金融合作,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发挥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优势,使其逐步成为亚洲区域和战略伙伴国的锚货币,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推动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货币互换,发挥储备货币职能。在经济危机和投机资金的冲击下,两国可以通过货币互换,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抵御汇率波动的风险,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3.坚持合作共赢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并非要破旧立新,不是替代、颠覆某一种货币,而是尊重现有框架,深化与主要货币的互补合作,携手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各国赞赏中国的治理能力,但真正认识并接纳我国的制度优越性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人民币的国际接纳度不仅源自我国经济、科技硬实力,还承载了理念、文化、意识形态等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接受“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要继续求同存异、灵活智慧地推进国际货币合作。
  (五)更加注重防范风险
  货币国际化随着各国经济实力、地位变化而变化。对后起国家来说,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道路。
  1.纵观历史演进与国别经验,货币国际化进程必然蕴含着成本和风险
  第一,套利冲击干扰宏观调控。随着海外资金池的扩大和资金流动便利度的不断提高,基于境内外资金价格差异的套利活动对境内经济的影响就会显现,使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从国际经验来看,当年欧洲美元市场的套利活动就弱化了美元与美国宏观经济的相关性。
  第二,投机资金的流入会催生金融泡沫。货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会使境内外资金流动更为便捷。大量资金涌入可能推高资产价格,进而催生金融泡沫。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贸然完全放开资本账户,管理控制又不到位,流动性问题将催化羊群效应,引发市场恐慌与踩踏交易,大水漫灌、长驱直入,进而演变为系统性危机。
  第三,资产被大规模抛售会引发汇率动荡。随着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本币资产可能会作为国际价值储藏手段被国外私人部门和官方持有。当其他国家出现支付困难、汇率大幅波动或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等问题时,就会通过卖出储备货币获得支付能力,进而影响到储备货币的汇率。美元和日元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都曾遭遇被大规模抛售的经历。
  2.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金融管理能力,防范风险
  今后一段时期,大国博弈加剧,离岸市场壮大,在特定时点或遇到突发事件时,人民币可能成为国际资本狙击的对象。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防止被敌对势力“割韭菜”,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第一,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要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着力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的建设。
  第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在高水平开放格局下,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增强我国资本流动管理的主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构筑坚实的防火墙,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三,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完善市场沟通机制,注重预期引导。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等领域逐步与国际接轨。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