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彭延敏、武红: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
返回列表
查看: 2780|回复: 0
收起左侧

?彭延敏、武红: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03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9-8-2 14: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彭延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武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其中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是典型“老、少、边、山、穷”地区,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在武陵山片区甚至在全国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具有代表性,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地、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脱贫攻坚主战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在花垣县十八洞村与村干部、村民座谈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引领全国脱贫攻坚进入了新时代。这几年,湘西州把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精准扶贫的推进力度、减贫规模、脱贫质量前所未有,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聚焦点。
  湘西州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经过五年多努力,湘西州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成效可以概括为“一个全面提升、两个创新突破、三个显著改善”。
  一个全面提升,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湘西州8个县市中1个市脱贫摘帽,1110个贫困村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脱贫5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1.93%下降至4.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260元增加到9183元。
  两个创新突破,即脱贫内生动力和扶贫资源配置取得创新突破。脱贫内生动力方面,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引领、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贫困群众逐步摒弃“等靠要”思想,脱贫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扶贫质量,脱贫致富的产品正逐步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得出、卖得好”。扶贫资源配置方面,“六个精准”有效落实:对象识别方面,加强动态管理,实现应进则进、应退尽退;项目安排方面,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满足群众当前需要又利于区域长远发展,项目落地快、能见效;资金使用方面,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防止撒胡椒面,扶贫资金用到急需的地方;措施到户方面,每月进村入户,完善工作推进、难题破解的具体方案,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因村派人方面,强化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管理,组织农业、医疗、教育等技术人员联村服务;脱贫成效方面,既注重各项指标落实,又统筹考虑实际困难,注意其与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衔接。
  三个显著改善,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电价高电质差等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社会事业建设方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医疗、教育、文化公共服务覆盖到村,设施设备条件提档升级,群众可就近就医就学,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因贫困辍学现象,每个贫困人口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看得起、大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24%,累计创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国字号”生态文化品牌236个,群众保护生态意识增强。探索了更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发展全域旅游,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年均增长25%左右,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品牌,发展观光、休闲、创意农业,既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又打造了农业增收新的增长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湘西州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深度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湘西州还有7个深度贫困县、236个贫困村、10.6万贫困人口,基本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因学因残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多发,特殊困难人员增产增收压力大、稳定难。
  二是扶贫产业培育任重道远。湘西州工业基础薄弱,企业少、规模小,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仍然处于成长阶段,能否成为长久致富产业,有待时间和市场检验;受地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条件制约,个别产业质量不高、结构不优、效益不强,产业成长速度与脱贫质量特别是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但还未达到出行便捷的标准;水利建设基本巩固了群众饮水安全,但农村防洪抗旱减灾、灌溉排水、水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用电基本有了保障,但电价特别是工业用电仍然较贵,不利于“扶贫车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四是工作作风建设还需加强。有的地方、个别单位贯彻精准方略存在偏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急躁厌战情绪、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资产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干部与群众交流不够,感情不深,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困上做得不细,在正确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化解非贫困户盲目攀比心理问题上不够深入。
  进一步促进湘西州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议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推进“乡乡通二级公路”“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巩固提升行动,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统筹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力度。发展高质量产业较为困难,需要更强的帮扶力量、更长的培育周期。建议结合各地扶贫产业发展实际,提高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质量水平,继续推行东西部扶贫协作,组织动员企业支持贫困地区建强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加快贫困群众致富。
  三是培养和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重点围绕人才“难引进”问题,提高对人才政策的倾斜,放宽人才引进条件,由省级组织部门为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招录高学历、高层次公务员,择优选派干部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锻炼;围绕人才“难用好”的问题,加强东西部人才协作培养使用,牵线搭桥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与贫困地区产学研合作,开放共享科研创新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实现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围绕人才“留不住”的问题,加大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基层“田秀才”“土专家”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其政治、经济待遇,设置激励机制,实现“多劳多得、有为有位”。
  四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深度贫困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将这些区域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和范围。依托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旅游等),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林业碳汇交易力度,鼓励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单位优先购买贫困地区林业碳汇,合理开发生态资产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推进生态资产价值化,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贫困地区在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