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日前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多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估计,2020年全世界有7.2亿至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
今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不容乐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了12个月,同比上涨近40%,创10年来新高。6月虽略有缓解,但也同比上涨了33%,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导致全球更多贫困家庭面临饥饿风险。粮价上涨除了源于美联储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强化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有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粮仓的巴西和美国,今年以来都遭遇了严重旱灾,让全球的粮食价格雪上加霜。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粮食第一进口大国。中国三大口粮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以上,不存在进口依赖问题,主要是随着中国人收入不断增长,中国对肉禽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而作为主要蛋白饲料来源的大豆较为依赖进口。根据2019年数据,中国进口大豆约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4.86%。
中国自去年疫情暴发后,强化底线思维,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首先,是种子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总体上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去年,中央多次强调种子安全问题。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其次是耕地安全,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一些省份2020年以来新增了高标准农田,以确保耕地只增不减。
与此同时,去年以来中国扩大了大豆等进口规模,但在疫情期间,很多国家限制农产品出口。这也提醒我们,自己的饭碗如果依赖进口是不安全的,而粮食具有比较长的生产周期,如果发生短缺,也很难迅速生产和供应。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底线思维,保障粮食安全。“备预不虞,为国常道”。今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更多的灾害性天气影响粮食产出,表明中国政府去年以来未雨绸缪,将粮食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非常及时和准确的。
但是,当前中国确保耕地安全、强化粮食产出的一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其内在驱动力。这种政策在特殊时期作为临时手段是有效的,但要确保粮食供给长久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增产,需要改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改革。
首先,东北、华北等平原地区已经可以实现机械化耕作,即使一些农村不集中化生产,农民也可以通过雇佣机械完成种植与收割过程。但在大部分南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水稻主要依靠人力,耕地的细碎化以及特殊的地理形态,导致如果不进行土地集中管理,将很难使用农业机械。由于一些农村种地每亩收益还不到外出务工一个月的工资,目前大部分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再加上种地成本较高,粮食收益相对最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与可持续性受到影响。因此,应该优先解决细碎化问题,推动粮食种植的产业化、机械化。
其次,有的地方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欠账,虽然近几年国家重视投入,但主要以国家投资和导向的大项目为主,与耕地链接的“最后几公里”基层政府投入还有待增加。一些地方较为落后的水利体系导致毛细血管不畅,造成农民种地的灌溉等成本很高。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而言,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应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基层水利农田的建设。
如果农民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种植粮食,就可能会影响其种植投入与耕地质量。耕地本质上是人工治理下的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类的管护,只有更好的管护才能整体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利用效率。因此,应该进一步对农户个人承包制度进行完善,强化粮食的产业化运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维护粮食安全的能力。(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