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多路资金正“奔向”乡村深挖农村市场补齐农村短板 农村基建投资将“提速”
伴随农村扩内需大幕开启,交通、水利、物流、电网等农村基建投资也即将“大提速”。
多举措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提出,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促发展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各地将加快推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广东省近日提出,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落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4G网络深度覆盖。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构建县级农村物流服务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
云南省农村电网计划投资90亿元,计划建成10千伏以上项目88个,10千伏及以下项目124个,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县农网改造升级和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县城配套电网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
贵州省表示加快推进实施全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确保今年底提前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电网企业要严格对标对表,制定倒排工期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的详细方案,抢抓施工黄金期,加大投资力度。
在专家看来,扩内需背景下,农村重大工程投资仍将聚焦在基建补短板领域。“一是传统基建,比如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交通推动农村路网提档升级,能源以新能源发展和农网改造为主,环保方面农村厕所改造是重点。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正在加快推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记者表示。
安信证券分析师苏多永认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此部分改善提升空间和建设市场规模较大。
多路资金加速“补血”
农业农村部初步测算,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专家指出,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工程落地年,在扩内需背景下,农村基建将面临更大资金需求。
据了解,财政资金、金融信贷支持、社会资金等都将加快对农村基建进行“补血”。比如,农村公路建设将主要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采用资金补助、先建(养)后补、以奖代补、一般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保障。还将按规定用好税收返还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水利方面,将鼓励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大对农户、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投资运营机制。
政府购买服务、乡村振兴专项债等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据了解,今年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服务事项购买的农业农村公共金融服务,将着力破解农业农村金融瓶颈制约、打通金融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的渠道、形成金融重点倾斜的多元投入格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提高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近日表示,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推动各地发行一批乡村振兴专项债,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等小微普惠领域的金融服务,研究制定乡村产业用地的保障政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
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吴琦认为,农村重大工程投资资金来源短期内以财政资金为主,包括中央及省级政府财政资金,还可以发一些专项债,比如基建专项债等,但应注重提升投资效益。长期来看社会资本是主力军,可以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少量政府财政收入来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入。
“此外,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创新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吴琦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郜亮亮对记者表示,对于财政资金,还要解决原先财政投入的整合问题,新增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此外,要通过加大基金投资力度,撬动社会资金。对于社会资本应着力解决提高投入乡村振兴项目的便利度。
不少专家还指出,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未来应有更多资金倾斜。这在政策上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国家发改委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园企业优先申报发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企业债券。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100亿,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建设特色产品基地等。加快建设乡村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源:经济参考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