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朱琳(苏州市委党校) 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当前,如何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赓续红色血脉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力量,也为加强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提供新的机遇。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要重视运用数字化手段,一方面,这是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增强红色资源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必然要求,是数字化手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的具体表现。
开展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就是运用数字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采集、整理、研究、展示、传播等活动,使红色资源活起来、用起来、亮起来。近年来,各地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亮点频现。如江苏融合各展馆资源打造了“追寻·铭记·传承——中国共产党在江苏”3D虚拟展馆;浙江高校开发“红色互联”小程序,收录全国各地主要红色资源,形成红色地图;陕西打造全国首个“互联网+革命文物”平台,利用动漫、游戏、VR、AI等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宣传展示;上海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文化资源信息“一站共享”;贵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等技术手段,再现长征峥嵘历程。各地依托当地红色资源,运用数字化手段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取得明显成效。
《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要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坚持展示方式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这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方向。当前,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尚存在数字化程度不高、宣传内容和形式灵活性不够、缺乏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等不足。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走好“五条路”,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走稳多样化之路,不断创新红色资源数字化表现形式。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字化只是保护利用的手段,让人民群众接受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是主要目的,因此,要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以此提升群众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黏性和获得感。另一方面,数字化手段不应只局限于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平台、声光电技术展示等现有技术手段,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数字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让红色资源超越时间,穿越地域国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走通融合化之路,加强红色资源数字平台建设。建设红色资源数字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推进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数字平台将是红色资源的集中展示,使各地群众足不出户,一键点击即可了解党的辉煌历史,也有助于向海外推广中国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工作统筹,对过去零散的数字平台进行整合和再开发。强化平台功能建设,开设红色历史展示、文献资料查询、研究成果发布、电子档案、红色文旅、红色文创等功能板块,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共享、传播与保护。
走对精准化之路,根据传播对象不同需求提升传播针对性。要发挥数字技术的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优势,从用户需求出发,对传播对象进行使用习惯、关注度、参与度分析,精准推送其感兴趣的红色文化信息。调查显示,超过40%的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点在于“喜欢沉浸式的体验”,从深度讲解到科技体验,让他们收获不曾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因此,要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开发符合其学习工作习惯和认知特点的红色资源数字产品服务,强化教育功能。
走上品牌化之路,打造不同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品牌。在多地争相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背景下,要加强红色资源品牌建设,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只有数字化产品服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使城市红色文化与品牌营销紧密结合,既有响亮的名号,又有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内涵,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影响力,在全国形成红色资源数字化精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走顺机制化之路,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为加快数字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要引进培养更多懂数字技术、懂党史、懂博物馆管理、懂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用匠心呵护红色资源,用文化滋养全社会,避免红色资源数字产品昙花一现。要加强数字化保护利用的管理标准建设,推动数字博物馆、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等载体平台规范、高效运行,为保护传承红色资源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来源:新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