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王明利等:构建我国“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研究
返回列表
查看: 219|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王明利等:构建我国“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研究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7073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2-22 09: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明利 王美桃 杨春 石自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我国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已经历时二十余载。而到2010年,青绿饲草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中只有1.2%,当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高,畜牧业急待转型和升级,而优质饲草料的短缺成为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障碍。受“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物安全事件的严重冲击,近年来国内市场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强劲,使得对国外苜蓿等优质干草的进口量剧增。如何因应市场对优质牧草的强劲需求,在不影响国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优质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摆在决策者目前的紧迫任务,种植业向“粮+经+饲+草”四元结构调整非常必要。
    改革开放以前,“以粮为纲”的种植结构基本上一统天下。在长期计划经济政策的束缚下,农村发展经济作物等的“多种经营”一直被不同程度地限制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改革进程中,经济作物的发展逐步受到重视,“粮+经”二元结构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农产品的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业发展的目标由解决温饱转向实现小康;人们在关注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同时,对花色品种和质量安全有了新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2006年以来,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稳定上升态势,播种面积从152149千公顷上升到2010年的160675千公顷,增加了5.6% 。
    但是,三元种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调整中重眼前轻长远、跟风追市的现象经常发生;过度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当前的三元结构难以适应畜牧业的转型和升级;国内牧草种植面积较大,但品质较低等等。因此,三元结构向四元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经过自“九五”时期以来的结构调整,我国以玉米为主导的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快速扩大,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2500千公顷,比1995年增加了42.7%,玉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2%;而同期的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下降了2.8%和16.0%。代表牧草的紫花苜蓿和青饲、青贮玉米面积2009年只有5087.8千公顷,只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在农作物中的地位微不足道。这与牧草在畜牧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格格不入。必须将牧草种植从饲料种植中独立出来,单独考察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变化趋势,即尽快将三元结构转化为四元结构,这样才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元结构向四元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实施四元结构是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基础条件
    牧草是草食性畜禽的主食,而精料其实只是其日粮的补充,所以业界将精料也称为精料补充料。我国长期对草食性畜禽实施粗放式养殖,大多采取“秸秆+精料”的饲喂模式,导致草食性畜牧业长期生产效率低下,畜禽生长发育较差,发病率较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不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近年来国外大量奶粉的进口、大量高档牛肉的走私进口都很大程度上与国内相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不高有关,而这些又与优质牧草的饲喂紧密相连。最典型的是奶牛,单产5吨以上原奶的奶牛日粮中添加3公斤干苜蓿,可减少1.5公斤的精料,日增产鲜奶1.5公斤,原奶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奶牛发病率大幅下降,1头奶牛的综合效益可提高2000元以上。牧草也是食粮性畜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重要条件。相关饲料配方对比试验表明,在母猪日粮中添加一定苜蓿草粉,对母猪繁殖性能和饲粮消化率产生重要影响,当能繁母猪日粮中配备20%的苜蓿草粉时,产活仔数提高了22.2%(p<0.05);断奶仔猪的成活率也以配备20%的苜蓿草粉为最高 。在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受制于产仔数少和仔猪成活率不高的大背景下,牧草生产无疑对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施四元结构是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套种牧草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 。而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更具有根瘤固氮作用,据测算,连续生长三年紫花苜蓿的土壤,每公顷产根系9吨左右,每亩地根瘤菌固氮9~15公斤,且一半分布在0~30厘米的耕作层,使有机质提高0.1%~0.3%。同时,还可以增加团粒结构,改良土壤,提高后茬产量。肥沃土壤栽培紫花苜蓿,其后茬作物可增产30%~50%,贫瘠的土壤可增产2~3倍。当前我国的中低产田约占2/3左右,大多土壤板结、贫瘠,再加上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和区域化布局的全面推进以及耕地总量的限制,导致作物轮作倒茬困难,使土壤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适度发展粮草轮作将对土壤改良和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三)牧草是草原地区牧民增收依靠的几乎唯一资源
    我国广大牧区,草食性畜牧业仍然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部分地区更是唯一来源。当前,我国的天然草地已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且每年仍以3000万亩的速度扩张。随着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畜平衡措施的全面推进,天然草场已经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畜产品需求,必须因地制宜 发展人工种草,依靠大面积高产量的人工种草来弥补牧区饲草的不足。这不仅关系到牧区牧民的增收,更关系到牧民基本肉食消费的保障。
    (四)农业结构的适度再调整可为发展草业提供适量耕地
    当前,我国种植业三元结构早已实现,饲料产量已占全国粮食产量近一半左右。将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精料)的耕地一部分用于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既影响不了粮食安全,又能提高养殖效益。据测算,单位面积紫花苜蓿与小麦相比,前者蛋白质约为后者的7倍,干物质约为4.7倍;苜蓿蛋白中含有20种以上的氨基酸,比玉米高4~5倍。且用“秸秆+苜蓿+适量精料”比“秸秆+精料”饲喂模式对草食家畜的消化效率更高,代谢类疾病等的发病率更低,所以相应畜产品的产出效率也更高,效益更好。对于奶牛业来讲,在奶牛日粮中添加3公斤干苜蓿可以节省1.5公斤精饲料,则1亩苜蓿干草代替的精饲料量完全可抵1亩粮食作物的产量,可适当替代一部分饲料玉米的种植。此外,种植牧草是最不易改变耕地用途的农业生产方式,当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粮草轮作,可以培肥土壤,还可以生产出优质牧草;粮食供给不足时,可以改作粮田,随时转化为粮食的现实生产能力。
    二、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的思路与方向
    实施四元结构种植,首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牧草地,通过不断提升牧草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装备基础,从提升单产和改善草质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牧草的有效产量。第二,适度调整现有种植业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饲料作物(玉米)的面积中“占”一点,从经济作物面积中“让”一点,或从粮食作物面积中“挤”一点,充分利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牧草基地,保障市场对优质牧草的快速需求,减轻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
    (一)从饲料作物面积中占一点
    根据本研究的调整,饲料作物中玉米占绝大多数。按照我国奶牛日粮的现状,以及在其日粮中添加3公斤苜蓿,相应减少精料的方案,每种植1亩苜蓿基本可节省种植1亩玉米。这样,保障750万头产奶牛日粮中3公斤干苜蓿,基本需要占用耕地750万亩,大致可以节省750万亩玉米(饲料)地。既然奶牛饲喂一定量苜蓿可减少精料(玉米)的饲用量并产生更大的效益,就应从饲料(玉米)地中占用一部分用于种植苜蓿。
    (二)从经济作物面积中让一点
    在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当地对草食性畜产品消费量大的特点,以及保障当地居民对肉食和奶食基本消费的极端重要性,可考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作物(如瓜果等)面积适度调减,既保障了这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稳定收益 ,又增加了牧草的种植进而保障了肉食和奶食的供应。既然保障肉食和奶食供应在这些地区的极端重要性,就应将一部分经济作物用地让出来用于种植牧草。
    (三)从粮食作物面积中挤一点
    针对部分地区用小麦作饲料的现实情况,可在北方的小麦产区,适当挤出一部分种植面积用于种植苜蓿,在这些地区,同等条件下种植1亩苜蓿的饲用价值可相当于种植2~4亩小麦的饲用价值 ,所以将那些用于饲喂畜禽的小麦所占土地用于种植苜蓿,产生的经济价值和节粮效果将非常明显。既然一些地区存在用小麦或稻谷(粮食)饲喂牲畜(特别是草食家畜)并产生不经济的情况,就应将一部分种植这些粮食作物的耕地挤出一部分用于种植牧草。
    (四)充分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牧草
    我国牧草种植传统的固有阵地——大量的边际土地一定不能放弃。我国在南方有大量的冬闲田,在北方有大量的荒地,在西北地区有大量的退耕还林(草)地,在几大流域有大量的盐碱地、滩涂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的牧草种植固有阵地,这些地区种植的牧草大多是一家一户种草养畜、即割即喂、草畜一体化的最紧密模式,尽管形成的商品草较少,但是保障国内牧草供应的主要地区之一,继续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生产牧草。
    (五)提升原有饲草地的生产水平
    要向大力提升单产要产量、要效益。我国的牧草种植,从面积保有量看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但产量不高,形成的商品量更低,只有几十万吨。今后一定要培育和扩繁适应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和改善生产装备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生产水平。
    (六)合理进行区域布局
    新增苜蓿播种面积应主要布局在北方地区,占用一部分原来的玉米种植面积和春小麦面积,如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新疆、陕西部分地区以及河北、山东和山西的部分地区;新增青贮玉米、高丹草等的面积也应与奶牛养殖区域相协调,主要布局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大力发展以黑麦草为主导的南方牧草,以满足一家一户种草养畜的需求;在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适当调减一部分经济作物占地,充分利用农牧交错带的资源发展人工种草,以满足养牛和养羊的需求。
    三、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是构建四元结构的前提条件
    一是应转变种草即挤占农田从而影响粮食安全的观念。实践已经多次证明,草食性畜禽必须以优质牧草为主食(补充适量精料),才能提高消化效率,提高产出和产品质量,降低发病率,从而直接或间接显著地减少粮食消耗,提升综合效益;食粮性畜禽日粮中如添加适量优质牧草(粉或颗粒),同样可以减少对精料的依赖,提高产出和产品质量,降低发病率,提升综合效益。种植业结构的适度再调整,不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反而会进一步促进粮食安全,并显著提升畜牧业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二是应转变种草效益好即农民就会自动种植的观念。当前在我国苜蓿种植的效益很好,但一家一户的农民也很难种植并得到效益。因为牧草产业比其他种植业的发展难度更大,在一个区域内必须形成一定的“气候”或“氛围”才能比较顺利发展。一家一户的粮食种植,完全的人工种、收、贮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收成;而种植牧草就不行,牧草到了收获季节必须及时收获,并适时晾晒和打捆,同时还要占用很大的仓储空间贮存,并等待收草企业收购后才能最终获得效益,期间的任何一个环节脱节就易导致牧草种植一无所获。所以,即使市场上苜蓿效益很好,也不会引致大量农户及时种植苜蓿,也不一定就会保证这些农户顺利获得应有效益。必须要将“草”看做作物,必须像种植粮食那样种植牧草。种植牧草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必须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必须有为牧草生产提供的“耕、种、收”等全程的机械化服务,必须有收购牧草的企业或营销组织,即必须形成一定的氛围。
    (二)给予草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
    我国的牧草种植尽管也有多年历史,但作为牧草产业发展则刚刚起步,主管部门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对待也只是近年来的事。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的初期,必须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和保驾护航,才能促进该产业尽快成长壮大。牧草产业更是如此。尽管牧草产业效益较高,但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各环节都很不配套,特别是龙头企业实力很弱,技术水平落后,设施设备严重缺乏,这样很难保障产业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今后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对牧草产业重新定位。在制定相关农业规划或法规等宏观政策时,必须突出优质牧草在缓减粮食安全问题,提高肉、蛋、奶品质,改善国民生活水准中的重要性,并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牧草产业发展、畜牧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和粮食产业发展等统筹安排。要在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将牧草产业放在显著位置突出出来。
    二是尽早出台种草与种粮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尽管从2012年起,国家启动实施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在奶牛主产省和苜蓿主产省,开展奶牛优质苜蓿标准化高产创建。但是扶植力度非常有限,建议尽快出台全部牧草良种补贴政策、种植牧草直补政策和牧草种植、收储、加工机械补贴政策等,尽快实现种植牧草与种植粮食作物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
    三是急需出台扶持牧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由于牧草种植从播种、管理、刈割等全过程的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且需要大面积的连片土地,急需财政扶持牧草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加入牧草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或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由合作社开展优质牧草高产示范片区种植。农民在得到土地租赁费的同时还可以选择留在本地工作,或者外出打工。合作社则可推广优质牧草良种,同时对牧草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贮存等全过程进行技术培训与服务,实现牧草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注:本文摘选自《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研究简报 2012年第3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11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