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邵海鹏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下称《意见》)发布。
《意见》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压舱石。《意见》提到,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000061)供给,对于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求“都要保面积、保产量”。
当然三个区域的政策目标各不相同:主产区,“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确保粮食基本自给”。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对第一财经称,粮食安全有了产量才能安全,这就要求所有地区都要扛起这个责任,特别是“面积不下降、产量不降低”。然而,将时间拉长看,进入21世纪以来这20多年,中国粮食生产不论是产量还是播种面积,都越来越向主产区集中,结构性矛盾显现,个别省份的粮食产量占比甚至超过10%。
从区域结构看,粮食产销区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八连丰”。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占全国26.78%;仅黑龙江一个省,就占全国11.5%,粮食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再来看13个粮食主产省份,占2021年全国总产量的78.5%。其中,黑龙江等7个北方粮食主产省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可谓半壁江山。此外,在2021年增产的267亿斤粮食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合计增产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70%。
这是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结果。目前,东北三省一区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以及全国最大的粮食外调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杜鹰在2020年第22期《农村工作通讯》撰文称,这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粮食净调出省份已减少到6个;11个产销平衡省份中,有9个省份粮食自给率从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现在的58%;7个主销区省份粮食平均自给率从本世纪初的61%快速下滑到目前的24%,粮食主产区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对粮食的流通和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粮食生产的过度集中,也折射出国内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现实。不过,一直以来,中央都要求“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称,保持应有的自给率,是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也是粮食安全全国战略分工的重要组成。
只不过,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定位不同,粮食自给底线设定可以有差异。他认为,平衡区应至少满足常住人口的稻麦直接用于口粮用途的消费自给,主销区应至少满足农村常住人口的稻麦直接用于口粮用途的消费自给。
此外,设定自给率,也能够激发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遏止“非粮化”的内生动力。
钟钰称,现在设定粮食自给目标,把自给率与生产挂钩,相当于用自身粮食的内在需要替代中央自上而下的生产要求,从“要我种粮”向“我要种粮”转变,将过去守住粮田“利他”转变为“利己”,实现粮食生产动力机制由外而内转变。地方基于自身粮食保供安全需要,根据自给需求倒推面积底线,通过稳住生产载体来守住自给底线,实现遏止耕地“非粮化”。
中央也明确提出,落实地方抓粮的义务和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确保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来源:第一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