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宁吉喆(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统计学会会长(兼)) 充分认识过去一百年党领导人民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
一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旧中国几十年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钢产量1924年为3万吨,1949年也只有15.8万吨,粮食产量1931年约2157亿斤,1949年仅为2264亿斤。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二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工农业生产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953年—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粗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增长200倍;粮食产量从2264亿斤增加到6095亿斤,增长1.7倍;发电量从43亿千瓦时增加到2566亿千瓦时,增长59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1978年的171.2元;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5年的66.2岁。与此同时,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功爆破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三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团结带领人民踏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53.9万亿元,年均增长9.9%,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3.1%。人均国民总收入快速增加,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升至2012年的593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成功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12年末达到3.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2001年加入WTO以来贸易规模持续攀升,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687倍,实际利用外资比1983年增长121倍。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科技产出成果丰硕,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学、超级杂交水稻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四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左右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跃升,2020年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民总收入连续3年突破1万美元。随着经济总量扩大,我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稳步提升,2013年—2019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0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7.1%。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成绩亮眼,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6.05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同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735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取得上述辉煌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核心力量、最大底气和理论先导,揭示了党应对百年变局的重要原则、方向道路和大国担当,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重要法宝和强大支撑。百年历史实践证明,“十个坚持”是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制胜密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重大成就中全面深入地学习历史经验,从历史经验中准确客观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把重大成就转化为新的力量,把宝贵历史经验转化为新的智慧,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一是从历史逻辑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我们之所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根本在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和全军中的领导地位,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我们之所以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根本在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过遵义会议前的屡次失败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曲折发展。这些挫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成熟的领导核心,或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正反两方面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指导思想。“两个确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结论,是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的高度凝结,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
二是从理论逻辑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指导理论历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列宁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胆略,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两个确立”本质上是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领袖权威、理论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要求,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逻辑,体现了一个成熟政党的理论自觉。
三是从实践逻辑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雄辩证明,“两个确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最大底气,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两个确立”,我们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发展规律,从容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认真总结回顾党领导下的统计事业奋斗历程
党领导的统计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传承着红色基因,流淌着革命血脉,始终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向同行,用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记录着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大业。
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计调查新生萌芽。毛泽东同志深入村镇、工矿,调查了解工人、农民状况,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论著,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重要论断,为全党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1933年中央苏区设立调查统计局,开展土地、农业、工业等领域调查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41年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各级领导干部就农业生产、减租减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一时期,统计工作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大量涵盖阶级状况、土地状况、政权建设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计工作探索发展。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新中国统计工作掀开崭新的一页。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着手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为适应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逐步建立农业、工业等基本统计制度,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矿企业普查、第一次全国人口登记、全国农民家计收支调查、全国农产量抽样调查。1963年,国务院颁布《统计工作试行条例》。这一时期,适应计划经济管理的统计调查体系逐步形成,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涉及人口、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执行等方面的数据资料。
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统计工作砥砺奋进。粉碎“四人帮”后,统计事业迅速恢复。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家统计局。1983年统计法颁布,统计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我们建立起与SNA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建国际收支、旅游、劳动力等统计调查制度,加强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统计,逐步形成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2005年,实施国家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的调查队。2012年,联网直报系统正式开通,实现了统计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统计工作为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转轨转型提供了大量涉及经济结构、质量效益、就业民生等方面的统计信息。
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计事业开创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亲自主持审议通过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意见》等9部重大统计改革文件,统计事业迈入新的历史方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计部门上下同心、只争朝夕,办成了许多多年想办、多年想改、多年想做的大事难事。积极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体系,组织开展三轮统计督察,实现对省级党委和政府统计督察“全覆盖”,严肃查处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摸清了大国家底、丈量了社情民生。深化“三新”、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服务消费、城乡住户一体化等统计改革,统计制度方法不断完善。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和预测预警。成功申办2023年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这一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统计部门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促改革、驰而不息提质量,统计工作“晴雨表”“测量仪”“指示器”“风向标”作用有效发挥,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统计保障。
继承发扬统计工作宝贵经验
回顾统计历史,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全面总结统计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实现自我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化对统计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坚持、继承和发扬。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统计工作的核心要求。统计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全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统计工作决策部署串点成线、渐次铺开,为统计事业发展把舵定向、提供遵循。实践表明,党的坚强领导是统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发展前进的根本前提。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统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二是坚持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这也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党领导下的百年统计史,就是一部统计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孜孜不倦追求更加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统计数据的奋斗史。实践表明,在历史上任何时期,统计数据质量都是统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我们将牢固树立统计数据质量意识,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作为全体统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共同价值取向,始终坚持独立调查、独立报告和独立监督,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三是坚持服务大局是统计工作的首要职责。统计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是统计工作的天职。统计事业因国家需要而生、以服务国家为本、随国家发展而兴。实践表明,只有自觉把统计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布局,统计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最大价值。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履职尽责,做到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国家部署什么、需要什么,统计就调查什么、分析什么、监督什么。
四是坚持人民至上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宗旨。人民是统计事业繁荣发展的最大底气。从红都瑞金到圣地延安,从百废待兴到拨乱反正,从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我们所有统计调查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实践表明,只有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统计工作才有归属、才有意义。我们将厚植统计为民理念,强化民生统计,丰富统计产品,优化统计服务,减轻基层负担,让人民在统计发展中得到更多获得感。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是统计工作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统计事业发展的灵魂,改革是统计事业进步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9部重大统计文件大多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实践表明,统计工作之所以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主要归结于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解决困难问题的“金钥匙”,作为推动统计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将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以改革创新总揽统计工作全局,聚焦解决统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卡点堵点,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六是坚持科技引领是统计工作的关键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助力。新中国统计现代化建设史,也是统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攻坚史、发展史。实践表明,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都对推动统计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将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全方位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统计”“智能统计”。
七是坚持依法统计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保障。统计法治为科学有效组织统计工作提供基本框架。统计法是最早的经济法律之一。从1983年颁布实施统计法,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健全统计相关的党内法规,日趋完善的统计法治体系为统计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支撑。实践表明,统计法治是规范统计秩序、遏制统计造假、涵养统计生态、维护统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统计法治监督,推动纪法贯通,深化普法教育,全面提升统计工作法治水平。
八是坚持人才为本是统计工作的战略支点。千秋基业,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是统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期以来,统计部门始终坚持培养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汇聚各方面人才为统计事业建功立业。实践表明,正是一代代统计工作者忠诚统计、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统计事业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好局面。我们将坚持人才强统,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更多优秀统计人才投身统计现代化改革实践。
奋力开创统计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统计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新征程上续写统计事业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着力加强统计部门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两个维护”贯穿统计工作全过程,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统计现代化改革的丰硕成果。严格管党治党,压紧压实“两个责任”,久久为功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统计干部队伍。不断巩固拓展统计部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二是积极推进统计重点领域改革。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加快建立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体系,重点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完善国家和地区能耗核算方法制度,健全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深化科技和创新领域统计改革,建立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统计,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监测研究,改进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及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和核算。着手准备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推进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并重统计改革。
三是持续强化统计监测分析。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监测,着力强化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反映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可靠统计支撑。加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统计监测,健全脱贫县农村住户监测调查,强化疫情下居民增收、农民工就业等情况统计监测。扎实开展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统计监测。
四是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印发的《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健全督察整改落实体制机制,持续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统计执法检查机制和统计违纪违法责任倒查机制。继续推进统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加强统计监督结果运用。
五是不断完善统计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上级统计机构对下级统计机构业务领导、班子协管机制,推动落实领导干部统计造假“一票否决制”。持续加强省部统计合作,引导地方聚焦统计现代化改革任务开展探索试点。深化国家调查队改革,有效发挥快速调查职能,确保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加强部门统计工作,推动相关部门健全统计机构、配强统计人员、完善统计制度、改进调查方法,在统计数据上实现部门间共享。
六是切实加强统计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深入实施统计云工程,加快技术攻关和系统开发,夯实数据生产、存储、分析技术基础。继续拓展大数据统计应用范围,深化移动支付、手机信令、网签数据、部门行政记录等大数据与经济普查、住户、农业、价格、贸经、人口、服务业等统计业务深度融合。加强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投资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实现统计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的现代化。(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选自:《人民论坛》杂志2022年2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