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河南小麦丰收背后的良种密码
返回列表
查看: 191|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河南小麦丰收背后的良种密码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7-1 09: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要通过科技提高产量,另一方面要通过改良滩涂、盐碱地、沙漠、荒原,扩大耕地面积。今年的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丰收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撑。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科技支撑夏粮丰收”系列报道,通过报道各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夏粮丰收的做法和经验,展现科技进步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的坚实保障。
  河南小麦丰产有多种原因,如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资料投入、栽培技术提高等,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45%以上。
  雷振生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
  六月的豫北浚县,联合收割机驰骋在万亩沃野。傅庄村种粮大户傅太华兴奋地说:“去年那么大水灾,快穿棉袄时才种上的麦子,还能有亩产1300斤、1400斤的好收成,有的地块达到1500斤。真是想不到!不敢想!”
  去年河南遭遇严重秋汛和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播种极其困难。
  今年麦收以来,中原大地却不断传来小麦生产创造新纪录的喜讯:豫南方城县赵河镇中封村百亩小麦绿色高效高产创建示范方,“郑麦1860”亩产856.5公斤,打破南阳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豫东延津县“丰德存麦20”千亩丰产方平均亩产907.12公斤,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纪录;豫西宜阳县柳泉镇河北村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洛旱22”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59.5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产量纪录……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雷振生强调:“河南小麦丰产有多种原因,如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资料投入、栽培技术提高等,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45%以上。”
  40年跨越3个千万吨大关
  今年麦收终于落定,年近古稀的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天财欣慰地说,河南今年的小麦普遍呈现“三高”:产量高、质量高、售价高。
  从麦播开始,全省上下就齐心协力,狠抓晚播小麦“四补”抢时播种、冬春促弱转壮管理、春季“一冻两病”防控、后期“一喷三防”等。郭天财说:“这些关键增产技术压茬跟进、招招见效,加之天气条件总体有利,有效促进了苗情长势转化升级,终于创造了大灾之后小麦再获丰收的奇迹。”
  雷振生说:“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是丰收的关键密码。”
  事实上,与河南小麦总产、单产跃升相对应的,正是河南小麦品种的10次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他介绍,河南小麦平均亩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80多斤,现在800多斤,整整提高10倍。河南小麦产量常年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4还多。
  在总产上,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河南小麦产量连续跨越3个千万吨大关:1978年河南小麦总产868.18万吨,1981年首次迈上一千万吨大关,为1083.5万吨;1996年迈上二千万吨大关,为2026.76万吨;2008年迈上三千万吨大关,为3036.20万吨。2022年,河南小麦总产在2021年3802.8万吨基础上,有望冲刺4000万吨大关。
  雷振生分析,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河南小麦种植面积由8203万亩增加到8536万亩,只增加了4%;而小麦总产则增加18%,由644亿斤增加到760.56亿斤;平均亩产也由785.8斤增加至891斤,增幅为13.4%。
  小麦家族背后的育种家群体
  河南的小麦、玉米、花生育种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仅“十三五”以来,河南省就审定小麦品种324个;在国审小麦品种中,河南选育的有152个,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小麦家族!
  而这些良种的背后,则是享誉全国育种界的河南“育种家群体”。这个群体里的育种家,既有院士、教授,也有地地道道的农民。
  周口农科院的郑天存,是这个群体中较早的一代。20世纪70年代,他就综合运用多项技术,创制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周8425B”,在矮秆大穗大粒特性,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开启了河南小麦的“周麦时代”。
  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出身的育种家不在少数,并且多人抱得国家科技大奖。洛阳市偃师区农民徐才智培育的“豫麦18”,早在1992年就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此后育成的“矮早781”“偃展4110”又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焦作市温县农民吕平安培育的“温麦六号”亩产小麦629.8公斤,创当时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开封市兰考县农民沈天民培育的超级小麦“豫麦66”,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突破700公斤的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身处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研究员,也自然不甘人后,冲锋在前。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是该院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第一批博士之一。他牵头育成审定的小麦品种,目前已有十多个。其中,“郑麦9023”解决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广泛适应性问题,促进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郑麦7698”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特性良好结合,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去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是近年靓眼的育种家。他凭着“矮抗58”,摘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截至去年,该品种累计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小麦160多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
  此外,在河南的小麦家族中,还有周口农科院的“周麦”系列、新乡农科院的“新麦”系列、河南农业大学的“豫农”系列以及“洛麦”“漯麦”“开麦”系列等。它们同样光彩夺目。目前,河南小麦制种面积逾430万亩,供种能力近20亿公斤,约占全国的38%。除满足本省用种外,有1/3的小麦良种提供给安徽、江苏、湖北等周边省份。
  努力突破小麦亩产“天花板”
  目前,小麦是全球唯一没有成功实现杂交优势大面积利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河南种业创新中,不少育种家都把目光瞄准了杂交小麦。他们认为这是突破小麦育种瓶颈的一种可能。其中,一南一北两个群体最为亮眼。
  在豫西南的河南南阳,2017年国家杂交小麦项目基地落户该市邓州,目标是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杂交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向杂交小麦研究这个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负责人赵昌平告诉记者,大量的研究表明,小麦杂交育种比纯系育种可增产30%左右。但是,小麦杂交育种实现量产,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已经选育成功增产10%以上的杂交小麦新组合32份,其中16份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区域试验。2022年“京麦188”“京麦12”等耐盐碱小麦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其制种产量达350公斤/亩,在北部冬麦区已突破700公斤。
  在豫北新乡,茹振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动了研究杂交小麦这个念头,一直在啃杂交小麦这块“硬骨头”。他说,“袁隆平院士攻克了杂交水稻的难关,我们能不能在杂交小麦的研究上下功夫?”
  1998年小麦扬花季节,在太行山下辉县的试验田里,茹振钢偶然发现五六株小麦明显异常。小麦在自花授粉后颖壳都会自动闭合、结籽,而这几株小麦的颖壳却因为自花不育而一直张开着。这让茹振钢感到格外兴奋!这也许就是他做梦都想找到的杂交小麦不育系。
  那一年,他从这几株异常的小麦植株上,收获了5粒种子。靠着这屈指可数的5粒种子,拉开了持续至今关于杂交小麦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他说:“如何让杂交制种产量更高、成本更低,我们已经看到了研究胜利的曙光。”
  “传统的小麦育种就像从汽车到高铁,速度不断提升,但依然是在地上跑的。杂交小麦不同,如果成功了,那就是‘飞行器’。”茹振钢这样比喻。
  茹振钢还告诉记者,目前学界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小麦单产的“天花板”是2800斤/亩。在河南黄淮平原,近期1800斤/亩的目标基本实现;中期2000斤/亩的目标正在努力。他兴奋地说:“到小麦亩产过吨的那一天,一定要到地头和农民痛痛快快地喝一场庆功酒!”(来源:科技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8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