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生态振兴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返回列表
查看: 160|回复: 0
收起左侧

[生态策略]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0-19 08: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当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如何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是世界现代化史中的一个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成果。深刻认识和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进一步激发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现实抉择。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

  回溯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现代化进程,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大多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推进的,当时资源和环境约束相对宽松。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先行国家可以无所顾忌、无障碍地掠夺国外物质和环境资源来支持其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爆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人,随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伴随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发达国家把污染工业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让自身环境问题有所缓解,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又运用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力量,建设庞大的环保产业,以一种设备解决另一种设备造成的环境污染,陷入日复一日、积重难返、难以为继的生态环境破坏,贻害无穷。

  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国,需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加分项”。

  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今天,在14亿多人口的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民的期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样的现代化建设,凝聚起亿万中国人的期盼与力量。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能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成为赶考路上的必答题。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村从矿山遍布、灰尘漫天,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蝶变,是“两山”理念实践伟力的生动例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它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我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一批“一油独大”“一煤独大”“一矿独大”地区逐步摆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一批工业发达但污染严重地区实现绿色转型,一批生态优良地区初步培育形成绿色增长点,找到了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致富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指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逐步走向双赢。他说,以前国外专家来做报告,常会拿出一张发达国家喇叭口形图表,显示GDP、各类工业产量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浓度在下降。“2013年以前我们拿不出这张图,现在我们拿出来了。”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但也要看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要看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更要看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疑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任重道远。

  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今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奔向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们要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勇毅前行,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来源:经济日报)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 齐东向 曹红艳 栾笑语 牛 瑾 欧阳优 徐 胥 仇莉娜 执 笔:曹红艳)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90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