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情研判   这10年 玉米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返回列表
查看: 148|回复: 0
收起左侧

这10年 玉米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1-7 15: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今年国内玉米产区大部分风调雨顺,是个丰产年,收获满满的农户们激情澎湃赞盛会,团结奋进创未来。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玉米市场的10年风雨路,主要经历了临储时代、后临储时代、疫情时代;这10年,玉米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未来玉米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临储时代(2012~2016年)

  2012~2016年这个阶段,玉米市场处于临储时代,“保护价”收购政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从2008年开始执行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到2016年临储政策退出市场,前后持续8年时间。回顾往年临储收购背景,临储收购价格的出台均象征着未来年内的市场价格底部,是金融危机以来对玉米市场的重要支撑因素。

  自2012年开始,我国通胀逐渐加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控下通胀水平逐渐下降,而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玉米深加工下游的淀粉和酒精行业供大于求的产业形势暴露无遗,养殖企业禽畜存栏过大,肉蛋奶的需求增速下降,客观上加速了行业重组整顿的步伐。在整体消费低迷的背景下,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出台,更多体现了国家增加农民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态度,此时的临储收购政策对市场的指导意义要大于实际操作意义。

  物流格局衍生出“北粮南运”新思路。长期以来,物流瓶颈一直制约着东北地区玉米市场的发展,铁路运输请车难度较大、费用高、过程繁琐,而汽运方式又受天气、汽柴油价格上涨等诸多不可预知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内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南方销区饲料企业对东北玉米的需求逐年放大,物流问题对“北粮南运”的制约效应也越发明显,不仅影响了东北产区粮源的外运,更是助推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随着哈大高铁开通、北方各港口铁路运力扩张、丹东港兴起及“东边道”“丹通高速”投入运行,东北地区物流运力得到明显改善。哈大高铁开通后释放出5000万吨~6000万吨的哈大铁路物资运力,“东边道”运行后也为产区新增2000万吨运力,黑龙江东部玉米主产区外运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铁路物流环境的改善缓解了公路运输的压力,汽运物流环境也随之改善。

  后临储时代(2017~2019年)

  自2017年后,国内玉米市场进入改革元年,执行8年的东北玉米临储政策已经取消,引入多元主体入市、市场化收购、价补分离的新机制,各方主体都经历着“后临储时代”的洗礼。

  2017~2019年这个阶段可谓艰苦而卓绝,一方面是玉米市场改革深入推进,购销模式全面转型,信息渠道创新加速;另一方面是在8年的临储收购过程中,积累了天量玉米库存,然而,下游消费市场面临饱和预期,在供给极其宽松、消费过剩的情况下,玉米价格低迷不振。

  自2016年3月后,国内玉米去陈粮库存就是政策引导的方向,深加工作为调节玉米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发挥着积极作用,东三省陆续出台深加工企业自购玉米补贴政策,额度在150~200元/吨不等。深加工补贴政策的颁布,给深加工产能的快速扩张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同时,对玉米去库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饲料养殖方面,“南猪北移”趋势进一步凸显,产地配合种植结构调整推进“粮改饲”的同时,大企业纷纷在东北及内蒙古建养殖场,此阶段养猪集团、饲料企业都发布了未来养猪计划,养猪业也向西北、东北等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迁移,最终弥补禁养拆迁、散户退出带来的市场空缺。

  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是大方向,环保养殖是政策导向。截至2017年底,全国年产50万吨的饲料企业有48家,产量比重为57.1%;年产100万吨的饲料企业有32家,产量占比51%。自2017年后饲料产能持续集中,政府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发展的同时,政策和监管进一步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倾斜。

  疫情时代(2020~2022年)

  2020~2022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冲突事件发生,全球经济发展陷入艰难状态。从2020年4月份开始,国内玉米市场一场空前绝后的牛市行情覆盖全年,5600万吨临储库存销售一空,玉米市场正式步入零临储时代。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也由传统的买方市场正式步入卖方市场。国内疫情在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之后,下半年经济全面复苏,生猪存栏快速增长,推动玉米价格继续走强。

  2021年,在玉米价格涨到“黄金价”之后,下游饲料养殖企业面临采购难、成本高、利润低的问题,此时玉米替代品接连出现,主要包括陈小麦、陈化稻谷、糙米、进口大麦、进口高粱等等,替代品大量出现后,玉米价格才得以下跌。

  2022年,玉米市场更加不平静,汤加火山爆发、俄乌冲突和美联储加息等事件起到了扰动效应,短短6个月时间,玉米价格从2650元/吨到3046元/吨再到2655元/吨,经历了一场轮回,行情来回波动将近800点。

  2020~2022年这三年,玉米产业链上下游经历了疫情、临储拍卖疯狂抢购、期现两市创下历史高点、产业布局大幅调整等等,全产业链包括种植、生长、收获、贸易、下游生产等诸多环节均面临着新环境、新格局下的变革。玉米市场供需格局已经从传统的较为宽松的状态,转变为当前的供需紧平衡状态,价格波动更为频繁、波动幅度更大。

  另外,自2020年以来,疫情的发生对玉米市场的贸易格局影响也是巨大的,曾经的“东北粮入关”和“北粮南运”贸易路线似乎都冷清了许多,反而是东北、华北、南方销区都各自形成了贸易圈子,东北粮以本地消化为主,华北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南方销区靠进口玉米和相关替代谷物,这就导致各区域不再有明显的价格差,甚至出现几乎接近的价格水平,传统的靠区域价差做贸易的模式已经过时。

  贸易心态方面,经过几年的玉米市场化改革进程和诸多意外事件的洗礼,市场逐渐开始适应了市场化的节奏,市场参与者也逐渐改变心态,最突出的表现是上游基层农户售粮更加科学,集中售粮“踩踏事件”越来越少,贸易主体建库备库更加理性,下游需求端企业采购备库节奏更加科学合理。玉米市场正在从传统的粗狂的贸易模式逐渐向集约化、科学化的方式转变。

  综合分析,玉米市场近10年来的发展艰难而曲折,历经了临储时代、后临储时代、疫情时代等三个时代,每个时代的特点都是玉米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未来的玉米市场将继续推行市场化改革,政策调控的力度将逐步减弱;玉米贸易将更加理性,不再盲目根据价格的变动去疯狂囤粮,而是结合期货、期权、基差贸易等先进工具进行风险调控;下游企业将会进一步做好建库规划,按需滚动采购,实现库存的灵活变动;种植户将会全面了解玉米市场的信息资讯,从地租、种子、农药、化肥、收割、价格等实现一体化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信心,擘画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美好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军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玉米产业链未来将会更加健康、健全地发展。(来源:粮油市场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2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