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业内人士称,解决实际问题,不搞面子工程,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务实之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要提高涉农干部的素质,尤其是让农民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切实发展红利。 实际问题与面子工程 建设农业强国,要从解决关键的实际问题入手。 根据基层调研,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首席专家黄祖辉对第一财经表示,关键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广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保障和服务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具体来说,一是受近年来国家经济下行的影响,农民在农业经营中的增收,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都受到很大影响; 二是尽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对农民摆脱贫困、农村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有较大改变,但就广大农村而言,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大病医疗保障与养老保障等问题仍很突出。此外,很多偏远山区的农村教育仍很滞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很普遍,很难适应农业强国发展的要求; 三是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存在收入少、经营能力弱等现象,大多需依靠政府支持才能维持日常运转,难以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在地方调研时,山东农业大学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国申也发现一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比如,村干部忙于各种上级检查,没有精力谋划村庄发展和集体经济发展问题; 再比如,强制村干部坐班,使其失去了从事生产经营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村干部特别是年轻村干部是家里的顶梁柱,还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仅靠干部补贴,无法支撑供养家庭的责任,造成干部人心不稳; 此外,僵硬完成还田指标,有的村民丰产期的林果被铲除,阻碍农民增收,有的地方出现了“基本农田上山”的情况,甚至马路、广场或庭院覆土充当基本农田; 最后,在村庄规划中,存在大量的大拆大建,强制农民上楼、搬入新居,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巨大压力,农民希望村庄规划和乡村发展,把全体村民作为真正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主体性。 关于面子工程,陈国申称,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到面子工程中,干部群众意见很大,而群众真正急需的事项,却因种种限制而无法排上日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一些干部政绩观发生了偏差,决策出现了失误,好做面子工程,不做里子工程,这将严重违背中央政策,严重侵害基层群众利益,伤害党群干群关系。 他认为,要整治“面子工程”问题,就要坚持从严从实,让搞“面子工程”者失名失利。同时加强监管,抓好规划、审批、建设每一个环节,从源头上防止“面子工程”出现。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对于涉农干部,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对于乡村人才,一方面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另一方面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 之所以要加大培训力度,陈国申称,根据在地方调研发现,尽管涉农干部经过这些年的教育培训,工作本领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存在四个明显“不足”需进一步强化。一是农民权利意识不足。在“三农”工作开展中,存在大量的蛮干、硬干、乱干的情况,造成了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让干群关系紧张;二是现代农业知识,尤其是智慧农业等储备不足,难以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在乡村规划中,建筑文化“在地”意识不强,大量规划“千村一面”,甚至出现“徽派建筑走向全国”情况;四是突破意识不足,许多涉农干部不但不能引领乡村发展,还在不断用保守的条条框框,限制广大村民和干部的思想解放。 针对这些情况,他建议涉农干部,一是加强“村民自治”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二是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培训,增加到智慧农业企业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三是加强建筑美学的培训,到特色乡村风貌保留比较完整的村落考察学习;四是到袁家村、何斯路、明月村等思想解放做得好的村庄学习,加强对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的培训学习力度。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在云南省多地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需要与涉农干部紧密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侯玉峰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基层干部习惯了以往脱贫攻坚时期的工作模式,重视基础建设,忽视机制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和理念学习不足、留于表面,对现代农业、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更是概念不清、理解深度不够。 他建议,组织干部学习和研讨最新的乡村振兴政策,邀请专业团队向地方干部宣讲有关经验,发现和培养年轻干部,提高基层干部的意识和能力。 在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村建设中,侯玉峰称,中国农大团队首先开展的是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社建设,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实现共建共管共营。同时,通过乡村CEO(职业经理人),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地方政府为CEO团队提供一年左右的基本工资,以培育集体经济逐步走入正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的背后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浙江大学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忠根教授表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施这两大战略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农民要能从乡村发展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充分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尽管在全社会层面“三农”已成为热词,但在部分农民那里却热不起来。张忠根称,这背后在于有些地方确实存在农民主体意识不强,甚至是“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利于建设农业强国。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乡村振兴。尽管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但农民群众对这些文件的精神和配套政策缺乏了解,从而造成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响应。为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应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形式,利用村里的宣传栏、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办事大厅)等场所开展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的宣传,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认识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农民层面来说是为了使农民增加收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乡村振兴项目的选择和顺序安排,要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要解决农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农民实实在在地的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三是,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乡村振兴干什么、怎样干,要让农民群众参与决策。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行基层政务公开、村级事务公开,方面群众对村级事务进行有效监督。要完善决策机制,让群众通过议事会、恳谈会、乡贤会等形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同时,要深化体制改革,保证农民的财产权、发展权,让农民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四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就要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农民群众根据当然实际,积极探索乡村建设发展的路径和举措,特别是体制机制和具体思路办法方面的创新。五是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由于农村人多地少,能力较强的农民大都进城发展,乡村留守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实践表明,提升农民发展能力,是提高农民乡村振兴主体性的重要前提。因此,要重视培养、引进农村人才。除了配备好“村两委”班子成员,还要通过就地培养、引进等方式,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推动“乡贤回农村、青年回农村”,吸引农村走出去的能人志士和青年回到家乡创业。侯玉峰也提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保障建设资金,并且有关部门要调整有关乡村建设资金的使用政策,改革以往用城市建设中的项目管理办法建设乡村,从而提升以工代赈的效果,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同时,运营前置、机制先行,充分信任和动员群众,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此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集中培养一批乡村CEO,使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壮大的重要载体,让合作社组织农民施工和运营,更能让合作社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来源: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