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万事干为先。从中央到地方,春节后首个工作日便迅速安排部署,围绕扩消费、增投资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释放出促进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
消费是观察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春节期间居民国际国内出行大幅增加、文旅消费强劲反弹,表明中国市场出现了显著的恢复迹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2022年农历同期增长6.8%;电影票房67.58亿元,位居我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快递揽投量超7亿件,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2倍……一组组数据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
春节消费需求反弹是由于之前疫情压抑了正常的消费与社交活动,在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而引发的。但应该看到,这些被压抑的需求反弹与更大范围的经济复苏、消费回暖、就业改善等仍有一定距离。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着力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当务之急,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鉴于此,春节假期后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把“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加紧部署,强调要加力扩消费。各地也纷纷出台“硬举措”,着力“拼经济”,通过发放各类专项消费券和大宗消费购置补贴、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开展促消费活动、清理和废止限制消费的政策措施等,力促消费市场恢复,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
扩消费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应当注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刺激。以增加居民杠杆来实现短期消费需求的扩张恐怕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城乡居民敢于消费、愿意消费、有能力消费,把“超额储蓄”变成“超级消费”,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的根本之策。如果不能增加居民收入,则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长期消费需求不足的局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扩消费的抓手,一是要通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消费增长。近年来,虽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下降,但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市场消费的活跃,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我国的内需型转变。此外,要增加民生保障性支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构建有效促进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以稳市场主体和稳就业,有效扩大消费空间,拉动消费增长。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释放出重要政策信号,无疑会拉动庞大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在此政策中,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支持民营经济恢复和发展,这对稳就业至关重要。
三是要优化消费供给。围绕短期消费和长期消费、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大宗消费和新型消费、基本消费和升级消费等不同维度提出针对性措施,深挖市场潜能,扩大消费需求,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不断提升消费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