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01 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与实现方式的多样性 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发展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工业革命发生以来,人类社会以大工厂、大机器制造为表现的工业文明突飞猛进,展现出了相较于农业文明的进步性与优越性。与工业文明相伴相随的正是社会的现代化。随着工业文明的拓展,追求现代化成为了全人类的普遍共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华民族亦不例外,近代以来,正是由于发展水平的落后,我们遭受了西方列强的欺凌,西方列强对我们的优势正是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相对于落后的农业文明的优势。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实现民族复兴,就不能不经历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没有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真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但是,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和路径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确立了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明确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此后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具体运用,为人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所谓历史,是前人活动的结果作为后人活动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是具体的历史,是可以对其存在的条件进行具体分析的历史,而不是用孤立、静止的“切片”方式来观察的抽象的历史。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既可以看到历史事物生生灭灭的过程,又能够把握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未来趋势。这种历史理论表明,虽然遵循同样的历史规律,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因为具备的条件不同,历史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样式。
基于这样的历史理论,马克思在“社会发展五形态”和“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即落后的俄国社会能否不经历发达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因为具备不同的历史条件,所以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社会主义,或者是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或者是先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近代中国同样如此,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发达的、充分的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尽管现代化的道路是具有民族性的和多样的,但是也遵循普遍性的规律。俄国在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能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正是这种工业化建设,使得社会主义苏联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曾设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且发展不平衡,必须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和任务,具有普遍规律性,是不可逾越和忽略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旗帜鲜明反对“补课论”。有人提出补资本主义这一课的观点,这是一条不切实际的邪路。历史不能够假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也充分证明,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没有辜负中国。历史上,中国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实践均以失败告终,我们不可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资本主义这一课绝不能补。但是,伴随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系列文明成果,例如,市场化、工业化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价值理念,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社会进步都不可能逾越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但是,普遍性是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共性是在个性中表达出来的。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不应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具有多样性的多种具体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历史传统以及现实条件,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推进和拓展的现代化模式,是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02 市场化的经济模式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内在经济模式,但是市场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市场化等于资本主义化的认识误区,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对人类现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化;二是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市场专利制度。毫无疑问,没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就不能够发展。资本主义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通过市场化来调动活力、配置资源,推动经济进入指数式的发展状态。这是资本主义成功创造历史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
由于市场化和现代化同样都是由资本主义所开辟的,因此现代化的进程和资本主义的进程,看似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历史上来看,除了苏联和中国之外,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基本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误解,即市场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事实上,市场和计划同样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其本身并没有严格的意识形态、社会性质之分。对此,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充分说明,社会主义也可以采取市场手段,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体制,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生产力解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展市场并不意味着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要市场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可以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这种经济体制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涌流,彰显市场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阻止资本无序扩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和缺陷。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打破资本逻辑的支配,防止因资本逻辑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从而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因而与西方式现代化存在显著不同。
03 民主化的政治模式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民主是现代化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鲜明标志,而民主化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政治模式。真正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依附性的人际关系和特权社会之上,而应建立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之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正是以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作为基础,构建了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模式,确保了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展开。
民主政治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制度保证,也是现代化的一种潮流。但是,民主并不等于西方式民主。西方式民主是选票民主,表面上看似民主,实际只是一种民主的形式,其实质是实现和扩大资本利益的资本民主。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民主,是一种理性主义原则的运用,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基础和地域特征,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并不具备永恒的真理性。但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时所说:“这些经济学家把这些经济范畴看做永恒的规律,而不是看做历史性的规律——只是适用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规律。”过去一些人把西方式民主当成了普遍民主模式,当成了终极性的真理,于是在全世界形成了一种西方式民主化的浪潮,全世界的民主模式都受到了西方式民主的影响。但西方式民主化的浪潮带来的最终结果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反而造成了各种各样的乱象,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跌入依附性发展的现代化陷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也要推动民主化进程,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我们的民主是中国式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不是物的民主,而是基于人的立场的民主,是民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民主的形式。这是我们的民主模式与西方民主模式的鲜明差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鲜明差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民主模式,符合我国的社会制度要求,符合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民主模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民主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故,中国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是充分表达人民意志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
04 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自由、民主、平等等文化理念,是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伴相生的,是现代化的基本文化要素。没有现代化,就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的产生与广泛传播,现代化也难以顺利推进。伴随现代化进程所产生文化理念,一经问世也剧烈地改变着世界,鼓舞着世界各地的人民追求这些美好的价值。这些理念在英国的传播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在法国的传播激发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在美国的传播激起了独立战争及后来的南北战争,在中国的传播也掀起了辛亥革命。可以说,现代化带来的这些文化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广泛认可与普遍拥护。
但是,自由、民主、平等等现代化理念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资产阶级企图用其狭隘的自由、民主、平等理念来替代真实的自由、民主、平等理念,将他们自身的狭隘价值观宣扬为普世价值,这是明显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资本主义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批判,他们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由、民主、平等是一种真实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人的自由、民主、平等,而不是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平等。
之所以要反对西方的普世价值,正是因为西方将资本的价值当成了所谓的普世价值,让资本的逻辑成为普世价值的核心理念,让整个世界按照资本的逻辑来构建生活方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西方推进市场化、民族化、全球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所谓的普世价值作为一种内在的附加因素,潜移默化地同化整个世界的文化。这样就损害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资本主义文化,这也必然造成虚无主义的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然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念。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我们牢牢立足本国实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我国独特魅力和特色的文化元素与价值理念。我们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文化,必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05 科技化的发展动力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化的生成动力。人类社会的科技化既包含工业化,也包含信息化。工业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城市化浪潮、全球化浪潮等等,让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在人与自然的交换关系中,人的力量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以科学技术作为深层动力的现代化,并不等于科学主义,也不等于建立在纯粹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技术与资本的联姻。资本主义以效率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化,使物的力量增强,人成为了物的附庸,受物的支配,本质上是一种物的现代化。但归根结底,现代化应当是人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身心和谐的现代化,而不应当是物的现代化,不应该是人和自然对抗、人与物对立、灵肉分离的现代化。当前困扰人类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环境问题、虚无主义、弱肉强食、安全危机等,都是由这种异化的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西方式现代化的科技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归根结底是资本逻辑的支配所带来的异化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观中,自然资源只是资本增殖的材料,只有当自然环境有利于资本增殖时,自然环境才会受到资本的重视;当自然环境无益于资本的增殖时,自然环境完全位于资本的视野之外;当自然环境影响到资本增殖时,资本甚至会坚决地破坏自然环境。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观中,人的需要只是资本增殖的消费市场,只有当需要可以为资本增殖提供市场时,才能被资本所肯定并作为消费得到满足,反之,一切属于人的合理的需要都只会存在于资本的视野之外。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观中,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个人的天赋和偏好,只有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时,才能够得以实现,反之,都是分文不值的个人癖好。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深刻地洞察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观的缺陷与不足,并对此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马克思主要批判资本的逻辑,而海德格尔主要批判技术的态度。资本与技术的联姻所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现代化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正如胡塞尔所说:“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因此,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西方现代化科技之路越来越难以为继,我们必须为人类未来寻找新的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立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06 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必然历史趋势和重要实现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对资本逻辑进行分析得出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趋势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趋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也是现代化的一个普遍规律。
但是,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不等于让整个世界按照西方的面貌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就世界历史理论推导出的世界历史潮流和趋势而言,全球化是一个必经的阶段,目前来看,该阶段必然要经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但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最终走向是一种人的解放的全球化。因此,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历史命运。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中国式现代化,扬弃了资本的逻辑,但并没有否定资本的历史意义,没有否定资本主义国家适应的现代化方式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合理性。
中国式现代化站在更加代表人类利益发展方向的维度,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正是秉持强烈的历史自觉,顺应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赋予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又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而呈现出中国特色,因而,也具有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因其特殊性而创造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文明形态,而这一新的文明形态中也蕴含着普遍的规律性。例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又如现代化并不是人与物必然对立的现代化,现代化并不是国强必霸的逻辑,而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再如,现代化并不是人与自然必然对立的现代化,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化,而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所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中,又蕴含着人类共同开创未来文明、顺应历史潮流的一种普遍性,从而也具有了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全人类的共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华民族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西方某些国家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之下,妄图将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说成是一般的现代化道路,企图创造“唯一性的神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立和发展充分说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创造“唯一性的神话”的企图,走出了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希望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人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我们也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辉煌和新成就!(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2年12月下(微信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