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已春播粮食面积1.2亿亩。眼下,各地正是抢抓春耕生产关键期,加速推进春播春管,为全年丰产筑牢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精神,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切实践行新粮食安全观,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责任重大,使命神圣。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从经济财富的角度看,民以食为天,谷为民命,粮食即生命。粮食是最真实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财富。从经济产品的替代性看,粮食产品的可替代性较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一切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供给必然充裕,农产品价格必然低廉,这会大大降低其他产业的劳动力生活成本和原材料投入成本等。从稳定经济角度看,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稳定,也有助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运行和价格体系的稳定。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是事关民心向背的基础问题,这必然是要首先考虑的政务。关于农村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粮食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品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国家安全不能没有文化安全。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而粮食文化又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着粮食相关的工艺技术,更蕴含着独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从粮食的生产到粮食的消费,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粮食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这个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必须抓紧抓实抓牢。
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确保耕地安全。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是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资源,要保护好、利用好耕地,尤其是优质土地。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确保种子安全。种子是粮食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提高良种培育水平,意义重大。确保粮食安全,也需要我们坚持大食物观。粮食本身是一个范围较宽的概念,其内涵也会随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实际上就是食物安全。
粮食是大众消费品,且是必需消费品。在粮食价格调控上,必须合理处理二者关系:一方面,我们需要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确保粮食安全还需重视节约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凝结着劳动的艰辛,节约粮食本身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同时,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