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红勋 贺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新发展理念的“绿色”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强调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经济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紧迫性,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而且突出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绿色”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绿色为底色,进而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一,绿色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践的普遍形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是坚持“两山”理念推动转化的关键。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要求加大对森林资源等的保护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二,绿色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绿色不仅仅是单一的资源保护,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三,绿色是践行“天人合一”与“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观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也才能真正长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绿色宜居,提升民生福祉。
总而言之,绿色寄予着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它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将绿色作为发展主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多地创建绿色都市的理论解析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底色,在区域绿色发展转型中处于基础地位。近年来,多地在践行“两山”理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作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森林生态产品产业转化、人居环境绿化美化来增强人民生态福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福建省三明市就是这种实践路径的探索者之一,并于2019年6月将这条路径称之为“绿都”建设。此外,其他有关城市同期开展的“绿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以及各类森林专项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两山”转化等建设工程与“绿都”建设乃异曲同工。为更好发挥“绿都”创建对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的引领作用,亟待从理论层面对“绿都”建设的科学内涵进行总结凝练,为更多加入“绿都”创建行列的城市提供科学指导,推动我国尽快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绿色都市创建是对“两山”理念中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生动诠释。绿色都市创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践行“两山”理念,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科学合理利用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全面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环境、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自然前提与环境基础。绿色都市创建中的绿色还蕴含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的体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而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绿色都市创建的目标是要推进区域森林生态保护利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这不同于以往很多地区单纯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也不同于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利用为主的发展战略。
绿色都市创建是助推城市协调、创新发展的有效探索。首先,绿色都市创建要求区域内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绿色都市在建设中以经济社会系统的持续发展需求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底线,以经济社会系统需求的变化确定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利用的方向,同时也要考虑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服务潜力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规模。另外,绿色都市的创建范围覆盖区域全境,强调全域创建和全域发展。同时也注重城乡统筹、城乡均等发展。第二,绿色都市创建坚持全面统筹各系统协同发展。绿色都市创建是基于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确定创建内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创建过程中,既抓住了关键的森林生态子系统,也充分顾及与其他生态子系统的联系,统筹推进,系统实施。第三,绿色都市创建以创新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在绿色都市的创建过程中强调“两山”转化,注重把“绿水青山”中蕴含的巨大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和产出,大力推行生态产业化,在稳定森林资源传统经济利用方式、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力抓好绿色新业态的培育,让生态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绿色都市创建是打造城市开放、共享生态新格局的积极实践。都市是人们进行现代化生产生活的聚集空间,人产城绿色融合一体发展是都市发展的新业态形式。绿色生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自然基础,绿色文化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支撑,绿色价值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取向。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价值统一在绿色都市发展理念之中,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保障。绿色都市的创建遵循开放共享理念,注重增强人民群众对森林生态改善红利的分享,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以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型道路。
基于以上,将绿色都市统称为“绿都”,其内涵阐释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两山”转化为目标,以陆地最大生态系统森林为底色,通过有效的林业绿色治理,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创建发达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形成森林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最大限度增进人民生态福祉,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区域发展状态。
“绿都”建设综合评价研究
“绿都”创建是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重要实践,为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其对区域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在“绿都”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绿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城市的“绿都”建设现状进行科学测度与对比评价,为加快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提供参考和指导。
“绿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依据“绿都”定义,“绿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是绿都的底色和基调;其二,“绿都”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要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高效地发展当地经济,保障当地民生;其三,“绿都”建设更加注重森林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森林生态系统为公众提供良好生态公共产品,为公众提供游憩、娱乐和康养等活动的场所,以促进社会融合共享;其四,“绿都”建设需要有效的公共管理政策为其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因此,绿都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在森林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多种要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度保障等。
基于以上,从六个方面构建“绿都”评价二级指标(见图1)。针对森林资源状况而言,选取“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作为代理变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林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衡量;针对社会民生福祉方面,选取“区域宜养宜居”作为二级指标。同时,考虑到森林生态系统固有的外部性与公共性特征,设置“林业绿色治理”二级指标作为制度保障的代理变量。以上六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绿都”评价指标体系,相互联系且相辅相成。
[color=rgba(0, 0, 0, 0.9)]
“绿都”建设综合评价总体结果
2020年开始,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绿都研究院课题组收集全国地级市以上的297个城市基础数据,并基于绿都相关特定指标进行客观筛选,共有54个地级以上样本城市进入“绿都”评价范围内。课题组利用各级政府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各类专项公报和政府官网中的公开和客观数据,采用科学、严谨、全面的评价方法,对筛选出来的待评价城市进行综合指数评价,得到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并根据得分对城市进行排名。2020年,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绿都研究院发布2020年度中国“绿都”综合评价排名前十的城市,2021年再次发布“绿都”排名前二十的城市(见表1)。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积极践行推动“两山”转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福建省三明市连续两年位居综合评价榜首,北方的呼伦贝尔市和白山市、西部的林芝市和宜昌市也都榜上有名。
[color=rgba(0, 0, 0, 0.9)]
“绿都”创建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绿都”城市始终以“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思想为指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积极开展绿色行动,不断探索创新,大力实施“绿都”创建工作,真正做到了让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都”的创建推动全国各地城市的绿色发展,进入“绿都”排行榜的城市也成为“五位一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时代榜样。
“绿都”创建推动“两山”转化取得显著成效。整体上全国各城市在积极实践“两山”转化,在生态文明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绿都”的创建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人居环境的美化、林业产业体系的调整可以有效增加区域生态产品的供给、极大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各城市在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大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尽管“绿都”是由地方自主开展的建设活动,名称也不尽相同,但进入“绿都”榜单的城市均做到强化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保护,并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绿都创建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森林扩面提质,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注重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为生态服务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支持;三是优化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四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宜居宜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治理新格局。
“绿都”创建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绿都”创建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内各系统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绿都”建设协调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自然系统和谐发展。尽管各城市间在绿色都市建设方面存在差异性,除受当地生态的资源禀赋制约之外,也会受到制度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各城市统筹兼顾,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系统功能和群众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相互依存,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协调发展。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协调区域产业布局。通过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绿都”创建为实现社会共享发展提供支持。以新发展理念托起民生福祉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共生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绿都”创建坚持共享发展,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通过保护与合理利用绿色资源,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现社会资源要素共享,福祉普惠民生,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绿都”创建的对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逐步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进步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协调开放、包容共享、美丽宜居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新格局,对未来“绿都”的创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坚持保护森林生态主体要求不动摇。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保护与发展兼容。通过保护森林资源,提升生态承载力,扩大绿色容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最终实现高水平生态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增加森林面积,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绿地复合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城市生态屏障。为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生态保障。促进绿色崛起,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坚持推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不动摇。以绿色经济助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持续推进“两山”转化实践,加快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绿色都市。政府要积极构建现代化林业治理体系,积极鼓励并引导相关企业参与绿都建设,以更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相关产业政策体系,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动森林生态服务产业化,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要致力于提高产业“含绿量”,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此外,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两山”转化的关键支撑,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动摇。以大局观和整体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点带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区域典型示范效应,深入发掘全国城市绿都建设潜力。“绿都”排名先进城市要继续充分发挥“绿都”示范效应,形成可复制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绿都”排名较靠后城市在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的同时,要立足本市特色,探索适合本城市绿都建设的特色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制度和科技融入,为森林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保障,最大化其生态功能;另一方面要共建社会共治共享新格局。以“绿都”作为城市名牌提高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区域品牌。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建立专项领导小组,形成绿都建设规划方案,拓展生态空间,打造宜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综合来看,各城市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秉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构建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全社会绿色生态、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绘就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共同勾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丽中国!(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3年2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