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当前,中国正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为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何增强农产品全球供应链韧性、维护保障粮食安全?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茅锐就以上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茅锐认为,我国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在多重冲击下具有良好韧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对外依存度、来源集中度、种业和关键技术“卡脖子”等多重冲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目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保障、管控和化解能力,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记者: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在维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存在哪些潜在风险? 茅锐:首先是气候变化会带来进口端不稳定性加剧,2022年,全球粮食因持续高温干旱减产2%,并可能加速巴西等采取更严格的生态政策。其次贸易变局造成流通段的不确定性,农产品非关税壁垒在新增贸易措施中的占比已超过80%,能源和航道风险日益加剧。 再次,定价权缺失会导致消费端通胀输入,比如美国凭借交易货币、期货市场和跨国公司掌握了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定价权,造成我国2022年小麦、玉米、大豆的进口均价随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同比增长20%以上。最后上游垄断会引起生产端竞争力弱化,我国前50强种子企业的研发投入总和还不及孟山都的1/7,大量原始专利被西方国家垄断,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2002年0.8的水平上不断走弱,钾肥自给率长期仅有约50%。 记者:我们知道,推动全球粮食安全合作和气候变化治理,是防范化解粮食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具体应如何做? 茅锐: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契机,完善粮食安全多边和双边合作框架。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的粮食进口潜力,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着力降低大豆和玉米等主要品种的来源集中度。 此外,要统筹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工作,积极推动与欧美等重点地区的战略对话与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合作与平台共建共享,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要充分依托联合国、南南合作等国际组织和我国有关区域合作战略,在农业适应性等领域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记者:如何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粮食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茅锐:首先,坚定捍卫以世贸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以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引领全球粮食贸易发展,深入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国际间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其次,加强对全球粮食主产区产量和关键航道安全水平的跟踪调查和评估,依托各级贸易壁垒预警点和研究团队开展贸易政策模拟、研判和预警,建立全方位风险监测体系。再次,改善仓储条件和技术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国家枢纽、国际通道、航运能力和跨国流通企业发展,不断拓展全球流通网络。最后,结合成本分析和风险研判,健全粮食进口产品结构、来源渠道和运输路线的综合性应急预案。 记者:如何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和议价能力,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茅锐:首先,优化重要产品的储备预存体系和储备区域布局,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及其储备调控能力建设,健全需求研判和生成机制以解决“储什么”“储多少”问题。其次,大力支持国内粮商对外投资以实现生产、加工、贸易、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全球布局,积极探索“资本化管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数字化赋能”经营模式以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再次,深化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市场化国际化改革,优化农产品期货的定价和结算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最后,以重点产品和重大战略为抓手建立农业标准国际化体系,强化国际标准的基础研究、跟踪评议和制定实施,提高对通行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记者: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粮食产业体系现代化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对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应如何做? 茅锐:首先,要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等打造一批粮食产业与加工企业集群,构建现代粮食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提质增效。其次,要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引进挖掘,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育制种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健全融资担保、产权保护和联合创新等体制机制,有序推进生物育种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保障种业安全。再次,要推动化肥农药行业供给侧改革和上下游协作,统筹国内扩产和海外建厂以增强钾肥和重要原辅料保供稳价能力。最后,要持续推进肥药减量增效和绿色技术采纳,加快构建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