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茂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提出,“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
文明与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有的认为,文化是一定文明的具体存在模式,是文明形态的实践形式。有的认为,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也有的认为,文明是社会的整体,是放大了的文化。总而言之,文明是文化中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精华和财富。人类文明是以进步文化为基础的,没有进步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
从文明的核心要素(生产力和劳动力结构)来看,人类文明历史经历了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4个阶段。相应地,可将人类文明分成原始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4种类型。从文明的母体来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曾创造了不同的文明,有的已经消亡,有的仍在延续,有的则转化衍生出新的文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近代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几乎难以招架。中国要重新奋起,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番革新。中华民族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台,但都没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有效办法,没有找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
(二)
历经了从技术层面、社会革命层面、实业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反复探索失败后,20世纪初,人们开始从文化层面思考中华民族的出路,兴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诉求的新文化运动。在民族危难之际,爆发了五四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推向反帝反封建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指出,“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不仅代表着中国全新的政治力量和革命方向,也代表着中国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华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发展进程。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勇敢地担负起反对封建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南,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这不仅是党的纲领,也是我们党立志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宣言书。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即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对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思考。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阐明了我们党在文化领域的使命,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强调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我们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征程,相继提出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等文化路线方针政策,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把文化建设上升到文明建设的高度。党的十二大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三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党的十四大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世纪之交,我们党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次强调文化的先进性问题。此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鲜明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更高目标和要求,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践证明,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比如,提出了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提出了“两个结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提出了“两创”方针。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这些重大论断和重要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眼光、强烈的使命担当。从中华民族新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从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的认识不断深化、自信不断增强、方向日益明确、使命感日益增强。
(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极其丰富。从大的范畴来看,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实践的角度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传统中华文明简单继承或者否定,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努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形成新的关于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创造新的科技发明和社会生产力,建设新的文化内容和样式,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条件等。
从文明的特征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体现出继承性、创新性、先进性、人民性、国际性等特点。继承性,指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必须体现发展的延续性。创新性,指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守正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指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人民性,指的是我们党是人民的党,建设人民的政权、人民的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所建设的文化和所创造的文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主体,为全体人民服务。国际性,指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广泛吸收世界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人类社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答案,展现胸怀天下、天下一家的宏大气象。
(五)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如果不能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国家实力的强大不能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是难以持久的。历史上有不少强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便是例证。即便有的点燃了新的文明之光,但由于自身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文明,没有成为新文明的主体,因而很快被他国所超越。
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我们不能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殿堂里当“啃老族”,而是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需要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立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需,也是维护和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之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