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6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3年中期)(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区间为6.0%-6.7%,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报告执笔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表示,上半年,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开启经济复苏的第二阶段,全社会资产负债表有望得到初步修复,从而为恢复性增长迈向扩张性增长奠定良好基础。考虑到经济恢复进程和低基数效应,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2%-6.1%。从三大需求来看,预计2023年消费增长8%,投资增长4.5%,出口下降4.9%,但净出口增长1.8%,消费成为拉动短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报告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的回暖向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的传导、向企业绩效状况的传导、向市场信心的传导还存在着明显的时滞和阻碍,“宏观热、微观冷”成为上半年中国经济另一突出特征。同时,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六大短期风险点包括:宏观政策力度不足或提前回撤导致复苏进程中断的风险;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共振造成较大中短期下行压力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压力上扬的结构性区域性风险;全球经济放缓导致中国出口增速再次回落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中国资本市场波动风险;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对立产生强烈经济外溢效应。 报告建议,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作为全年宏观调控的底线目标而非基准目标,以此确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定位,促进宏观经济实现更充分复苏、微观基础得到更深度修复。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议加大扩内需力度,特别是促消费和稳投资力度,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 针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会上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根据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来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明确宏观调控重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握宏观调控节奏。 第二,要针对经济恢复中的不平衡,重点实施宏观调控。宁吉喆举例,如针对大宗消费恢复滞后,要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恢复大宗消费;针对投资领域下滑、工业领域恢复滞后,要把现代产业体系放在重要的位置,包括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吸引社会投资。“重要的是帮助微观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宏观政策最后要落实到微观,要在微观上能够有反映。”他指出。 第三,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 第四,要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出台宏观政策宜早不宜迟,能早出的政策早出,能快出的政策快出,能见到市场就直接见到市场。(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