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早在1992年,我国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关键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经过三十年的不懈探索,2022年,随着“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相继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成型,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变成常态化。 从种子到种子,太空水稻完成全周期培养 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拥有国际上第一批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出来的水稻。此前国际上在空间站完成了拟南芥、油菜、豌豆和小麦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而水稻还是个空白。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水稻从种子到种子需要好几个月。在裸露的太空环境当中,生命是不能存活的,太空有强烈的粒子辐射,对生命来讲是一种很严重的威胁。另外,因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也比较大,高寒高热。 郑慧琼和团队早在2015年就开始对这个项目进行反复论证,怎么能顺利把水稻种子送入太空?光这一项,郑慧琼他们就做了千百次的地面实验。首先,固定种子就费了很多心思。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 王丽华:培养盒随火箭升空,发射过程中的振动量非常大,如果不把种子固定住,它就会脱落。 除了固定种子,土壤层的稳固一度让大家犯了难,阻隔材料既要足够密实又不能阻断种子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料。最终科研人员在土壤面板和土壤盒之间加了一层糯米纸,注入营养液之后,糯米纸溶化,既解决了土壤掉落的问题,又不影响种子的萌发。 2022年7月24日,郑慧琼目送这些种子随着“问天”实验舱一起奔赴太空。四个月后,这些种子在太空开花结果,又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这是我国首次在太空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 今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又从空间站带回了“再生稻”的样品,给郑慧琼团队的空间站实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今,这些太空种出来的种子已经在郑慧琼的实验室抽穗成熟。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这些太空种出来的种子回来以后不仅可以萌发,也可以再取稻子,收到下一代的稻种,证明了微重力环境当中是可以种水稻的。 郑慧琼和团队小心呵护着这些太空稻,它们不仅记载着空间环境对水稻基因表达影响的密码,更是通往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 通过实验室比对,郑慧琼发现,天上回收回来的水稻叶片和地面的水稻叶片有着不一样的结构,如果验证是基因的关系,就可以创制一些比较抗旱的,或者抗潮湿环境的水稻新品种,这也是进行空间实验的重要意义。 目前,空间站内的14个科学实验柜承载了我国生命科学、空间材料、流体燃烧、基础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实验,可支持15年以上的在轨使用。 今年6月19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线发布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征集公告”,这是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首次公开向社会征集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预计未来10年,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征集并陆续开展上千项在轨科学实验,科学家的奇思妙想都有机会飞上太空。(来源:央视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