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仝志辉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152|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仝志辉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2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0-10 1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3-10-10 12:43 编辑

仝志辉 罗建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润峰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四川省石棉县坪阳合作社黄果柑产业为例
引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内容,而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是地域特征鲜明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其发展强调利用乡村的特色资源。目前可用于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源式发展,即为解决乡村衰退问题,发展中国家通过向乡村地区注入现代发展要素;另一种是内源式发展,即乡村发展动力必须从内部创发出来,而不是简单地从外部移植,目的是实现乡村自我“造血”式发展。通过这两种视角,学者们对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些认识。有学者认为,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的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主要沿袭的是外源式发展路径。对此路径,有学者认为它忽视了乡村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和环境差异,虽然带来了乡村的短暂繁荣,但难以实现可持续。在反思外源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内源式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和本地居民参与,注重发挥乡村本土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本土特色资源实现内源式发展。进一步研究显示,内源式发展所需的内生动力可以借助外部资源注入而得到激发,或者强调村庄内部主体作用和资源利用,以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这些研究体现为新内源式发展理论。[color=rgba(24, 24, 26, 0.84)]基于此,本文对善品公社与四川省石棉县坪阳村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简称“坪阳社”)协同发展黄果柑产业的案例进行考察,运用新内源式发展视角,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嵌入式理论,构建了“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乡村特色产业在社会组织参与下实现新内源式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组织的嵌入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多重维度的赋能嵌入破除了产业基础薄弱的制约,“组织-流程”的重构嵌入重振了产业组织能力,关系协同的创新嵌入在后期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案例研究有利于扩展对新内源式发展视角下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理解。

理论分析与研究回顾
(一)用新内源式发展解释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新内源式发展理论构成本文研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视角。新内源式发展理论是一种强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论,认为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生成内部发展动力,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内源式发展包含四个关键变量,即认同、合作、赋权、创新,其中,“认同”指新内源式发展理论强调尊重村落发展规律,认同当地文化特色,突出对农民身份的认可;“合作”指强化乡村与社会间的联系,建立双方良好伙伴关系,实现长期合作;“赋权”指鼓励从整体视角为村庄增权,为地方资源增值;“创新”指保持一个地域的整体性发展,通过发展情境化促进乡村区域创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鲜明的本土化和在地化,因而特别适合用于应用新内源式发展理论。本土化特征要求乡村产业要谋求契合自身特征的自主发展模式,在地化则要求乡村产业要实现物质空间与行为主体的协同、互动与共生。新内源式发展视角有利于发现乡村特色产业实现本土化、在地化的具体机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仍有三个方面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是外部力量如何介入。对外部力量之于新内源式发展的作用,尚未形成具有解释力的学术概念,新内源式发展强调了发展驱动力的内源性和农民参与的主动性,但过分强调了当地主体对产业发展的决定权、发展进程的控制权及发展收益的享有权,忽视了外部主体在新内源式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用。对于外部主体在怎样的条件下进入了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也需要给予解释。

二是外部力量与乡村产业组织如何有效协同。乡村特色产业由于面临竞争性市场的压力和传统生产方式现代转型的趋势,引入外来力量确有作用,但又由于很难离开地方种植农户参与和在地化管理,加上生产组织过程必须与农民组织衔接,也不可忽视对内部力量的依赖。已有研究证明,乡村产业发展“内外融合”的关键就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本土和外部力量之间相互协同的作用。因此,内外联合是新内源式发展的基本特征,探讨内外联合具有怎样有机联动的路径和机制非常重要。


三是如何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分析新内源式发展的历程。新内源式发展虽然注重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中内外部力量融合与相互之间互斥性的消解,但是外部力量在新内源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未能引起重视,尤其缺乏产业生命周期视角的考虑。
(二)引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理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以上三个方面问题构成本文进行案例研究的主要关切,其中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识乡村特色产业,关系到具体的考察范围,这里着重提出来加以说明。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研究产业发展路径。对于产业发展过程而言,产业从产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产业行为一般被概括为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反映了一个特定市场对某一特定产业的需求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般包括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投入期一般特征表现为技术不成熟,产品质量低,市场规模狭小;到成长期,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和稳定、产品质量提高、市场规模扩大;到成熟期,产业集中程度提高、技术完善、产品质量高、产业利润提升;到衰退期,销售下降、利润降低、替代品和新产品不断出现,产业竞争力下降。乡村特色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也符合一般产业发展规律。因此,探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需要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把握其动态演进过程。当外部力量介入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时,应分阶段考察其如何按照主体需求层次的升级规律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将社会组织作为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发展的外部嵌入客体新内源发展视角设定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外主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社会参与的发展,社会组织介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越来越普遍,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发展主体而言,乡村特色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及发展基础,但受农村自身的发展限制,出现农村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产业组织管理功能缺失、产业资本投入不足、产业设备设施落后、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产品加工程度不够、产业发展规划不完善、生产结构趋同等情况,制约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后续发展。为了弥补村庄自身力量不足,国家大力号召社会组织助力乡村全面发展,培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因此,社会组织可以作为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发展的外部嵌入客体。[color=rgba(24, 24, 26, 0.84)]目前,学界已对开展嵌入性理论与乡村新内源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达成一定共识。加尔德亚诺等指出新内源发展思想关键在于既能调动内部资源,又能应对作用于区域的外部力量,重点强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嵌入到区域中,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通过地方积极参与内部和外部互动的发展。嵌入视角的引用,可使乡村特色产业内源发展研究打破外部主体和内部力量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形成内外互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运用嵌入视角来剖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机理,可以推动新内源分析框架走向更深入的机制研究。

研究设计


(一)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命题
本文以嵌入性理论阐释新内源理论内外结合的机制,结合乡村特色产业的生命发展周期,提炼社会组织嵌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何以内外协同实现新内源发展路径,提出“赋能—重构—创新”的“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命题如下:阶段I—赋能嵌入:在产业投入期,通过对诸如产业组织、设备基础赋能,实现产业增值,打破产业发展困境。阶段II—重构嵌入:在产业成长期,对产业组织和产业流程重构,实现产业整体性发展,孕育乡村内生发展意识。阶段III—创新嵌入:在产业成熟期,推动乡村、产业的内外联动和持续发展,促进产业在区域的创新发展,实现产业新内源式发展。“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命题认为社会组织嵌入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整体过程,是通过利用各自资源禀赋的相互优势共同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过程。对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生命周期整体过程而言,在赋能嵌入阶段,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规模扩大,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对乡村特色产业的短板赋能,注入所需资源,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在重构嵌入阶段,为实现乡村特色产业“质”的转变,从根本上破除乡村产业发展的长期弊病,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生产成熟、产品质量提高,对产业组织、产业流程进行“重构换血”,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实现内生性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在创新嵌入阶段,为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可持续、培育农民创新发展意识,保障乡村特色产业与外部力量的协同并进,最终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新内源可持续发展,进入产业蜕变期。
(二)分析框架——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本文建立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的分析框架,探索社会组织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多重维度赋能—组织-流程重构—关系协同创新”的“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用以解释乡村特色产业在基础薄弱、组织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赋能嵌入——多重维度赋能。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乡村产业在刚步入正轨时,迫切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扶持和引导,帮助打破产业发展瓶颈,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潜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有效突破。所以,乡村特色产业首先需要利用好社会组织的外部资源,借助社会组织对产业多维赋能填补乡村自身缺陷。


2.重构嵌入——“组织-流程”重构。乡村需要协同社会组织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产业组织及流程的重构,对原有发展资源、组织基础进行整体性重塑,从而为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创新嵌入——关系协同创新。社会组织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振兴,需要乡村与社会组织实现关系协同创新。只有乡村特色产业逐步与乡村、政府、社会组织形成匹配的合作发展模式,完善乡村特色产业组织架构和产业技术等,有效应对市场、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才算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要求。
(三)案例选取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用以回答案例中“如何”的问题,即乡村特色产业在社会力量嵌入下“如何”打破发展瓶颈以及“如何”实现新内源式发展。本文选取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坪阳社黄果柑产业个案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原因。第一,黄果柑产业是典型的乡村特色产业。石棉黄果柑是由橘和橙天然杂交形成,是中国目前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柑。第二,坪阳社的黄果柑产业发展基础具有典型性。第三,本案例具有“内外联动”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历程方面清晰的发展脉络。本文收集的调研资料主要包括访谈记录、会议资料、补充调研获取的谈话记录等。

案例分析

(一)产业发展基础
从产业基础来看,全村黄果柑种植规模化程度在1987年已在全县领先。2010年,坪阳村建立了坪阳村黄果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带动下,坪阳社逐渐发展为拥有484户社员的跨村大社。同时,当地政府也出台多项惠农政策支持黄果柑产业做大做强。2013年,坪阳社就尝试黄果柑直销业务,统一收购社员的黄果柑运到攀枝花市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但因长途运输成本高、按统货销售拉低了价格,整体入不敷出而放弃。[color=rgba(24, 24, 26, 0.84)]在善品公社进入之前,坪阳社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黄果柑产业,但在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组织能力弱、经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产品滞销、社员收益差、生产规模停滞不前等。
(二)产业发展历程和成果1.突破瓶颈。2015年7月,善品公社与坪阳村合作发展黄果柑产业,双方初步形成坪阳社黄果柑产业发展改革规划:以培训增强坪阳社生产管理和品控能力;借助善品公社的互联网渠道打开黄果柑销售渠道,提升销量;通过建设示范田、培育示范社员,建立综合服务站,完善黄果柑产业的生产体系。2.进阶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合作社内部社员“争利不出力”的弊病,善品公社联手坪阳社启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3.发展壮大。2016年,善品公社推动坪阳社建立果品分拣中心,为黄果柑产业链进行必要的现代技术装备建设。在善品公社与坪阳社、地方政府三方互动合作下,坪阳社黄果柑产业进一步明确新的采摘标准、收购标准和市场优果标准。4.区域发展。2020年4月,经坪阳社内部讨论,决定推动坪阳社的二轮改革,将坪阳社建设成为跨美罗、迎政两个乡镇包含9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的区域社,试图让区域社与行政村结成既独立又联合的双层关系,实现9个行政村黄果柑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全统一,协同各村促进黄果柑产业规模发展。
(三)产业发展路径分析1.阶段I——多重维度赋能。针对坪阳社黄果柑产业中的品质不高、销路不畅、品牌知名度不足等问题,善品公社采取多重维度赋能的手段。(1)管理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首要任务在于做好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善品公社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并在不同阶段协助合作社调整相应发展战略,打造“助农共富”的黄果柑产业链。(2)渠道赋能。农产品营销渠道是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创新销售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善品公社进入坪阳社之前,坪阳社黄果柑产业存在销售渠道不畅、流通体系环节繁多、销售半径覆盖面窄等问题。针对坪阳社黄果柑销售不畅的问题,善品公社采取线上协助销售的方式,对坪阳社进行渠道赋能,弥补坪阳社在专业性市场化营销方面的弱项。(3)资源赋能。传统乡村产业的品牌效应多依赖于口口相传,品牌效应形成周期长,同时乡村产业由于基础薄弱,在品牌尚未建立起来时,可能已无力发展。2.阶段II——“组织-流程”重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坪阳社黄果柑产业发展弊病,扩大黄果柑市场规模,使黄果柑质量更加符合市场标准,善品公社助力坪阳社进行组织流程重构。其核心步骤是重新构建合作社的股权结构,对内部管理运行制度进行规范,提升合作社组织能力(产业组织重构);着手产业前端的品控安排,协助现代化生产设备升级,提升果品质量(产业流程重构)。[color=rgba(24, 24, 26, 0.84)](1)重构组织架构,增强合作社组织能力,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为实现提升合作社社员组织力、培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落实产品质量控制等目标,合作社需要进行产权明晰、责权对等的股份制改革。此次坪阳社的内部改革获得全体社员的认可和通过,社员的注册资金增加,新制度构架和专业经营团队成功建立。坪阳社与善品公社签定合作协议,进行黄果柑生产、服务、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投资建设和实际经营。改革使合作社的资产规模得以增加,经营能力获得提升。(2)重构生产技术流程,实现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知名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够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区域及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了引导黄果柑产业与市场标准接轨,善品公社加大力度协助坪阳社在产品生产、分级、洗装以及产品标准化上下功夫,逐步引导产业向市场化和高收益发展。3.阶段III——协同关系创新。乡村产业实现振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乡村、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化“被动扶”为“主动兴”。坪阳社黄果柑产业通过善品公社的多重维度赋能嵌入以及组织流程重构嵌入,合作社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创新意识逐步萌发。随后,坪阳社在已经构建好的合作社生产、组织框架上,进一步完善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合作社经营团队与合作社社员关系、合作社与联合社关系,以及合作社与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关系,积极发挥合作社的内在发展动力,带动村社自我内生发展,使得内外协同关系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向内源式的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1)坪阳社、村、村级集体经济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系统性乡村治理层面的新发展目标,要求乡村应团结广大农户,形成带贫益贫机制,与村集体经济相融发展。坪阳社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2)成立坪阳黄果柑专业经营团队。坪阳社为了适应扩大的黄果柑市场,组建了8名专职人员的经营团队,参照石棉县干部的补贴办法,按照绩效管理方式,由社财务统一发放补贴。对于坪阳社来说,培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能够有效满足社员黄果柑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带来专业的技术服务以及优惠的农药化肥价格。专业团队的成立还带动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乡土能人出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从2019年开始,坪阳社经营团队还积极参与雅安市政府的农业购买服务项目,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支持合作社通过农技农机推广来提升黄果柑生产品质。(3)推进坪阳社二轮改革,向乡镇联合社发展。坪阳社发动二轮改革既有村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也源自坪阳社多年产业建设基础。但是坪阳社自我推进二轮改革的主因是坪阳社全体成员明白发展生产才能保障供给的重要性,只有扩大坪阳社的社员规模,提升生产力,降低单位成本,才能获取更多收益。(4)联合多方合作,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积极培育并推动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共同体,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的有效途径。在坪阳黄果柑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坪阳社探索出了“政府+社会组织+合作社+小农户”的合作机制,在撬动电商企业、调研机构等外部力量进入乡村的同时,还与政府部门紧密结合。例如坪阳社仓配中心建设完成后,石棉县政府为坪阳社配置了一台光谱无痕分拣机,还在仓配中心外延投资建设全县农产品展厅,统一交由坪阳社经营管理。从2015年,坪阳社与善品公社达成战略合作之后,通过“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不仅推动了坪阳黄果柑这一类特色产业的升级壮大,还有效惠及坪阳村内农户与周边村农户,使其享受社会化服务以及增收红利。随着黄果柑产业的持续发展,农户也更加积极参与到黄果柑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上述案例分析,验证了“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多重维度赋能—组织-流程重构—关系协同创新”路径是一条村社产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多维赋能奠定了村社产业组织基础,破解了黄果柑产业销售渠道受制约的问题,坪阳黄果柑实现品牌化并扩大了品牌知名度。组织-流程重构使善品公社与坪阳社形成发展共同体,完成了产业组织内部改革,合作社组织能力得到巨大提升。而仓储中心、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了黄果柑产业现代化生产,富民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多维赋能和多维重构两阶段基础之上,实现坪阳社内外多种关系协同创新,坪阳村内生动力得到提升,社会化服务范围也有所扩大,与当地政府、周边村镇形成产业发展联合体,坪阳社黄果柑产业逐渐实现新内源式发展。综上,本文提炼出了“多重维度赋能—组织-流程重构—关系协同创新”的乡村产业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揭示了三阶嵌入各自分别有不同的重点:阶段一通过管理赋能、渠道赋能和资源赋能,破解了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阶段二通过组织重构和产业流程重构增强了产业组织能力,将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阶段三以关系协同的持续创新为核心,健全现代农业产业链标准体系和乡村内部多组织协同以及乡村和外部组织协同。三个阶段升高自下,环环相扣,充分展现了外部组织与合作社发展之间的嵌入关系及外部组织凭借这种嵌入发挥多方面重要作用。[color=rgba(24, 24, 26, 0.84)]一方面,“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提升了新内源发展理论的解释力。“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揭示了在乡村产业生命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外部主体与本土产业的结合方式,使得乡村产业的内源发展路径得到了完整深入的揭示,也使得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内源式发展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三阶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运用嵌入视角,可以帮助去除原有研究中人为制造的非此即彼、要“选边站队”的对立,从而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中更为本质的问题,即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在内外协同中如何生成,以及内外协同的有效机制,这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提供了直接的启示。
政策建议第一,制定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政策需要有产业生命周期视角。乡村特色产业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更要注重通过外部力量实现乡村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在地化的培育,探索外部主体嵌入乡村特色产业组织的有效路径因而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创造有利于内外协同的体制环境,促进在产业发展全周期中内外协同的充分实现。对可以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作用的外部主体,既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更要“合得来”。第二,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特色产业的标准体系。要结合乡村的在地化特色元素,制定和健全乡村特色产业的产业组织标准、产业流程标准及产业协同标准等组成的现代产业链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制定要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优势,贴近市场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得标准体系成为植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推动其实现富民兴村的重要力量。第三,外部力量嵌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是外部力量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color=rgba(24, 24, 26, 0.84)]嵌入可带来内部基础巩固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嵌入机制的启示如下,要使外部力量与乡村发展主体充分融合,各级的政策创新空间广阔,对这方面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也是进一步研究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的重要议题。(来源:乡村发现转自:《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8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