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曹堂哲(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模式。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要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数字时代,如何为基层治理增“数”增“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基层数字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治理方式变革。2021年底颁发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作为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之治’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基于数据的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今年2月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基层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日益提高,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基层数字化社会治理的规划、标准和政策体系日益完备。全国各地抢抓数字机遇,各级政府、各部门纷纷结合实际制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数字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规范标准、建设指南标准、系统建设标准、典型应用标准、绩效评价标准等各层级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引领数字社会治理不断深化。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先后印发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数字经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数字普惠化,大力开展标准化提升行动,以标准化推动数字治理提速增效。
二是基层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取得成效。在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疾病防控、财政预算等领域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各地陆续建立起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共享交换机制,推动了基层政府与垂直部门的数据共享融合,提高了行业风险预警和管理决策水平。比如,安徽省财政厅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等多部门,创新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以“皖企通”为链接,将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财政涉企预警比对系统与省直部门、各市的20多套项目申报系统的数据通道打通,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为最终实现全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免申即享”平台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层智能化应用能力日益提升。数字社会治理的系统集成程度日益提升,逐渐实现公安、城市管理、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部门业务系统和网格员、视频图像、移动终端等信息资源辖区“一张网”“一张图”,基层治理的感知、干预、调配等综合能力日益增强。比如,浙江宁波市“江厦智治”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构建了‘大数据+大脚板’基层治理新样本,数据底座依托宁波城市大脑的数据库,通过全面利用省、市、区跨层级共享数据,以及基层社工采集回流的数据,使基层数据从“纸上”搬到“掌上”,解决了日常工作中数据来源量大面广、系统交织重叠且存在一定滞后性的问题,全面提升了工作质效。
四是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进一步提升。数字公共服务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路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互联网医疗、数字化公共就业服务、智慧养老托育等数字公共服务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公平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数字社会治理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当前,数字社会治理场景几乎应用到社会治理的各主体、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在乡村,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在城市,数字生活智能化,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等不断取得新成果。
抓重点、补短板,为基层治理增智慧
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不断深化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我们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与提升空间——
一是技术应用还不够前沿,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场景不多;二是智能化决策支撑还不够,决策部门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辅助科学决策的自觉性不强,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事前预警能力还需提升,社会治理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及时准确感知群众需求和社会治理态势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模型化分析能力还不充分,政策措施社会风险研判不够专业、细致,社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有待加强;四是跨域协同治理能力还不足,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共治能力还有待提高,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问题依然存在。
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还需要抓重点、补短板,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拓展前沿技术应用。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推出一批应用场景。不断完善分行业分领域数字化社会治理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治理规范化,加快推广速度,提高治理效能。在国家智慧教育、数字健康、数字乡村、数字生活智能化、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等方面不断应用新技术、实现新突破。
二是推动实现数据共享。加强数字社会治理的顶层规划和统筹,完善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消除数据壁垒,建立常态化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数据共享率、更新率和开放性,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决策支撑。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和健全社会治理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加强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提高借助大数据思维进行决策、管理和服务意识,将数字“资源”转化为数字“智慧”。实现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强化数字预警能力。分行业、分领域加强社会治理预警研究,健全指标体系、预警模型和预警方法,不断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人、地、物、事、组织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智能监测预警。
五是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民情收集、民主协商、公共服务、邻里互助等事务实现网上运行。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网格化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以诉求解决和主动服务为核心的基层综合网格工作模式,强化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来源: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