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民营经济话题成为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11月3日,全国工商联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温州共同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作落实会议,会议以“聚力‘两个健康’创新实践,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主题,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今年7月和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相继发布,其后多部门也密集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正式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更是引发各界瞩目。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公告,拟于11月组织开展2023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旨在破解中央政策落地落实的难题,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为主抓问题之一。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江苏无锡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现场交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验做法,更好推动各地有效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分析民营经济众多利好出台之背景,主要来自于疫情三年期间民营经济承受了诸多压力。以民间投资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589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49436亿元,同比下降0.5%。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近期民营经济相关数据开始显现出积极信号,据报道,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的民间投资增速上升到9%,持续回暖;9月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速,从过去一年最低点0.5%提高到3.3%。
从中央到地方,针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很暖心、务实、给力。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拟一揽子取消和调整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33个罚款事项。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上持续发力,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短期政策刺激,更需要长效机制,需要长期战略性的政策持续发力。有关观点认为,民营经济本质上是“环境经济”,营商环境好一些,民营经济自然生长发挥的空间就大一些,民营经济发展就相对容易一些。类似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为,必然会降低企业对外部营商环境的信心与预期,影响企业长期决策。此次国务院取消调整33个罚款事项,是务实之举,本质上是规范营商环境,提振企业信心,是一种长期思维。
激活民营经济正是需要这样的长期思维。要形成长期思维,还需厘清如下问题。其一,从产业链生态布局来看,长期以来,民营经济主体为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各产业链中下游,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一项长期工程,须着眼长远;其二,从民生就业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常常事关人们的就业温饱等问题,须着眼长远;其三,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可谓“半壁江山”,因此无论是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都迫切需要更为细致、务实、长期地观察、研究与引导。当然对民营企业也应具体对象具体分析,如特大型民企与中小微民企,其发展阶段不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因此引导策略也有所差异。
长期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思维,构建长期思维,一方面在于激活企业的长期发展信心,笔者认为其根本还在于不断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形成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在于激活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让企业敢于长期布局,而且在企业关键问题上如对融资、技术、人才、市场等需求有长期配套跟踪的观察研究与服务,总而言之,需要建立引导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