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1,高于2021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在分项指数中,资金指数止跌回升,比9月份上升0.2点,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上。
分析称,过去3年,民营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引领下,我国经营主体内生动能持续增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畅通市场准入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近期,云南、天津、浙江、安徽、河南等地针对现存堵点、难点,再出“政策大礼包”,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促其稳定发展。
政策“礼包”齐发 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记者梳理发现,在金融支持方面,天津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明确,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延期政策,扩大信用贷款发放规模;河南印发的《河南省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若干措施》明确,将进一步提升融资便利度,降低支付手续费,加大担保增信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在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方面,云南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畅通市场准入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强化社会信用激励约束、完善市场化重整和退出机制等5条意见。
为大力呵护民营经济发展,浙江日前发布《两个健康评价体系第1部分: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评价》《两个健康评价体系第2部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的省级地方标准。
贝恩公司全球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告诉国际商报记者,与以往不同,近期各地发布的促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一是针对性更强,各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和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制定了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以便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二是综合性更强,新推出的政策措施不仅关注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还涉及用工成本、市场需求、创新支持等多个方面,力求全方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政策执行力度更大,各地政府在推出相关措施后,也加大了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发挥实际效果。
继续为民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前三季度经营主体数据显示,我国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
受访专家称,经营主体“增”势喜人,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然而,疫情防控期间民营经济受冲击较大,小微企业尤为明显,所以民营经济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这从近期数据中也能得到进一步佐证——10月小型企业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0.1个百分点至47.9%,继续处于明显偏低水平。
对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堵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国际商报记者分析称,一是融资难、融资贵,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记录不完善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即使获得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二是缺乏人才,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更易面临困境。同时一些行业仍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副总裁孙连才对国际商报记者补充说。
如何继续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王鹏建议,首先,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贷款、担保、保险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其次,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孙连才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各类企业的监管,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公平竞争。(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