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福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粮食稳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时期,应继续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支撑。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供给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导致粮食生产后劲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储备不足,尚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粮食生产多主体、多任务、个性化的需求;优异粮食种质资源发掘不足,关键技术研发还相对缺乏,不利于提升种子生产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粮食生产政策扶持仍需强化;粮食绿色生产水平有待改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施用量仍然较高;粮食生产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尚需提升,等等。
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保障我国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来说,意义深远而重大。
实施农民收入提升行动,多措并举改善种粮效益。全国一盘棋,下一步,要探索建立覆盖主要粮食品种的“优质优价”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倒逼粮食种植结构持续优化调整;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连接点,扩大粮食订单生产和合同订购,推进“按质定价”,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竞购;要立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降低农户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现代化职业农民”。因此,要积极吸引农民回乡创业就业,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劳动力转移补贴、生活补贴、社会保障补贴等补助形式,引导回乡农民及各类人员参加农业科技创业实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乡村就业宣传,合理引导年轻化、高素质人才回流,例如,可以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激励大学生投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服务于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
实施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行动,抓紧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加强动态监测,防止耕地“非粮化”;要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防止“非农化”。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要实施耕地基础地力提升行动,以重要农区中低产田为重点进行定向改良,集成推广轮作换茬、水肥一体化、土壤调理剂改良等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实施粮食种业振兴行动,擦亮粮食生产的“芯片”。基于此,需要完成全国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一方面要组织科研单位协同攻关,突破生物育种等育种关键技术和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主要粮食作物重大品种选育。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种子研发企业的政策扶持,促进其提高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规模化主粮品种种子企业,探索建立行业集中度高的种子企业联合体,增强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要促进育种企业与科研单位深入合作,建立权责利共担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实施粮食支持政策强化行动,夯实粮食安全制度根基。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产粮大县全覆盖,减少粮价过度下跌对粮农收益的不利冲击,激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提高耕地轮作休耕补贴水平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水平,扩大产粮大县奖励范围、强化奖励力度,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模式,建立粮食主产区横纵“双向”利益补偿机制。
实施粮食生产绿色转型行动,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全面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积极示范推广成熟适用的绿色技术和绿色品种,引导粮农特别是小农户,率先实现清洁生产,提升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特色,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三品一标”,增加绿色粮食产品供给,推动现代粮食全产业链标准化,推进粮食生产绿色生态系统形成,带动整个粮食产业生态低碳发展。
实施粮食系统韧性建设行动,提升应对公共风险的能力。推进大宗农资价格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国内国际市场价格异常情况的识别、捕获能力,强化应对预案制定,规避或降低国际价格波动对国内农资价格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鼓励金融部门依据潜在公共风险,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切实做好重要农业生产要素储备和市场供需摸排工作,提升重大突发事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能力。(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