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陆菁(中共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福建省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指出“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习近平同志曾亲自领导福州现代化建设6年,创造了一系列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经过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3820”战略工程,科学谋划福州3年、8年、20年发展战略,擘画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蓝图。到2010年,“3820”战略工程设定的目标顺利完成,它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历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在传承接续中愈发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为我们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根本遵循。 1.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开辟宏大格局 在担负文化传承发展使命的道路上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有持续不断的能力支撑与战略眼光。“3820”战略工程彰显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贯穿历史、当下与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极强的文化传承发展自觉意识和文化创新培育的宏大视野。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连接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不断得以传承与创新,已经融入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并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强大力量。 思想指引,战略领航。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福州紧跟党中央部署要求,始终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历史新高度。福州始终坚定沿着习近平同志当时提出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先后修订《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等12部法规,出台古厝保护“1+6”系列政策,全力守护城市文脉。近年来,世界遗产大会、海丝博览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丝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旅游节、国际龙舟赛、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等盛会在福州举办,三坊七巷、福州鼓岭、闽剧、茉莉花茶等福州名片逐步走向世界,福州的“闽都韵、国际范”愈发彰显。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用心守护好宝贵财富,特别是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继续秉持开拓创新的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内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指导实践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以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夯实政治担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未来的开拓者。“3820”战略工程关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等,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发展合力。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守护文脉之魂、构筑精神家园、凝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政治担当,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政治担当,就要既重视发展经济,又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是树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也是政绩的理念,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二是增强历史自觉,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三是合理布局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四是增强文化自觉,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厚文化滋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3.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谋划系统布局 实事求是、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方法。“3820”战略工程是实事求是谋发展的生动实践,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等战略举措,既涵盖了福州本地发展,又有对全国发展的宏阔展望,是极具生命力、指引力的战略谋划。 在制定实施“3820”战略工程时,习近平同志注重科学系统、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福州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总体规划上,强调要“发挥山、水、温泉自然特色,融众多文物古迹于一体”。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指出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中“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八个关系,其中“古与今”强调的,就是要把旧城改造同保护历史文脉统一起来。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上,提出到20世纪末,福州的文艺事业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做到“三个相适应”,形成独特的福州风格、福州流派、“福州味”。在工作保障上,习近平同志当时还亲自推动建立了文物保护“四个一”机制:一个局、一个队、一颗印、一百万元,为建设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立起了四梁八柱。习近平同志还提出要振兴闽剧,推动建立福州闽剧学校,让闽剧事业后继有人;推动第三届中国戏剧节在福州举办,让闽剧、评话、伬艺等优秀传统文艺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兴盛,成为福州这座城市的气质所在、底蕴所在、魅力所在。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系统思维、全局意识,统筹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统筹历史地段、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实现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福州市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统筹推进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注重做好周边山水、人文等环境保护修复,推动古城风貌、历史文脉与自然山水、现代都市相得益彰。 4.以敢为人先的坚定勇气推动开拓创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胆识魄力,在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的传承接续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中指出:“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将更加自信与坚定地开拓创新,谱写新时代福州发展新篇章。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实践证明,守正创新,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在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充分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助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就指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包括城市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居住方式、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巨变的背后是思想的引领,也是路径的探索;是机制的创新,也是奋斗的累积。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机、再展芳华。在全面梳理老城历史、古城记忆和地方元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手段、现代表达。二是要积极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依托5G、VR、AR等科技手段,推出“云游坊巷”系列旅游产品,让新潮的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跨界融合、蝶变生辉,让新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新的载体与平台。三是要增强文化创意的吸引力,统筹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其中,以“榕树”和“马鞍墙”为主体,集福州蓝、榕城绿、闽都红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有福之州”城市形象标识,吸引了千万群众共同“云发布”,掀起了一股“闽韵榕风”热潮。加强文旅融合催生新活力,以“有福之州”为形象定位,整合山海、城乡、自然人文资源,推出城市中轴线旅游带、闽江休闲旅游带、海滨旅游区等文旅产品,发展温泉游、古厝游、闽江游、内河游、乡村游等文旅业态。 5.以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狠抓工作落实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主动践行的优良作风。1991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马上就办”的工作要求,他说:“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建设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马上就办”,而且要“真抓实干”,抓住那些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事进行研究,组织实施,狠抓落实。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强调,“我们要办的事情很多,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这就需要提倡一种满负荷的精神,反对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习近平同志倡导“马上就办”,提出了支持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开创了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一条龙”等优质、高效服务理念与措施,办实事、讲效率、抓落实,有力保障“3820”战略工程的部署与实施。 抚今追昔,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邓拓故居、琉球馆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修复,靠的就是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靠的就是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当前,大力秉承弘扬这种优良作风和干劲韧劲,一方面要立足当下,以新时代伟大实践为坐标,结合福州当前高质量发展实际,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福州发展的现代力量助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延展其生命力的过程中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使其潜移默化地融入新时代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实践根基。(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