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伟(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2023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刊发《让爱我中华的种子牢牢扎根在学生心里》《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从爱国情到报国行 青年须经实践淬炼》三篇文章,以深刻的认识、缜密的分析,探索爱国主义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发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融入革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党的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尤其要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文化教育,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转化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和“发动机”。
将革命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将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党团组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暑假寒假、课程实践等机会,带领学生体验红色基地,走进革命老区,走访功勋党员,身临其境感悟革命故事、了解鲜活党史,接受革命精神熏陶,注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强化历史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和弘扬爱国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课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要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学习榜样、汲取爱国力量,明确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教育课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通过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帮助青年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苦,和平建设的来之不易,从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要把爱国主义的历史课上好,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包括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和思想,以及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等,通过生动的讲述和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渗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体会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同时,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使历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增强法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法治的信任与敬畏,了解和掌握法律,明确法律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自觉养成尊重法律、用法律约束行为的意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法律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只有学好法、弄懂法、熟悉法,才能为赓续爱国主义精神提供法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为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国家血脉和民族灵魂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我们要通过宣传、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法,引导学生敬畏和遵守法律,无论在互联网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要注意自身言谈举止,遵守法律规范,尊重国歌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与标志,维护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爱护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设施等,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化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爱国主义教育课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爱国情怀。可选择涉及国家安全、英雄烈士、国家形象等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案例,通过仔细梳理案件的来龙去脉,深入剖析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交流。还可以围绕相关案例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程序和法治原则,增强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