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程洪:乡村教育面临“少师、少生、无为”的现实困境
返回列表
查看: 124|回复: 0
收起左侧

程洪:乡村教育面临“少师、少生、无为”的现实困境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24 09: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程洪(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环,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以乡村教育带动人才培养,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但目前,作为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重要助推器的乡村教育,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突出短板。

一、少师:教师队伍不稳,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教师作为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当前,乡村地区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普遍偏低。
1.结构性缺员突出,教师不愿来。尽管“三支一扶”、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政策的实施拓宽了乡村教师的渠道,但乡村师资力量不足仍是乡村学校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一方面,乡村应受教育儿童数量和乡村教师总量存在着巨大差距,地区越偏远,师生数量上的差距越大。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比例失衡,语数英等学科教师占比大,音乐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科教师占比小。某些地区仍存在着“老师身兼数科”现象,教学既不高效也不专业,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留不住。除开教师个人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情怀和使命感之外,学校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外部保障条件是影响乡村教师是去是留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其一,部分乡村学校教学环境恶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城市掌握着教育的大部分资源,与之相比乡村设施设备落后、教学场地局限、教学经费有限、图书资源匮乏、信息化资源缺乏等。偏远山区的教学环境更加恶劣。“教室没有门,冬天被风吹的生冷,夏天讲课汗流浃背,厕所还是上个世纪的茅房”。其二,乡村的生活条件使得教师们“望而却步”。乡村医疗卫生、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等公共设施比较落后,无法吸引人才的流入。“住宿环境比想象中的还要差一点,学校只有公共厕所,洗澡只能自己接水擦澡再倒掉,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俺在农村,水都没得喝”“住活动板房,夏蒸雨漏风摇叮咚响,挤了一年半,现在才好些”。相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毕业后回来服务于家乡的一批乡村教师,来自于城市的乡村教师对城乡之间的对比认识更加深刻,心理落差大。其三,城市的待遇、个人发展前景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远胜于乡村地区。尽管近年来对于乡村教师的补贴力度加大、政策向之倾斜,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自身工作所付出成本以及压力、城镇教师、其他职业相对比,仍具有很大的差距。再者,乡村学生向城区的大量涌入,为城区学校带来较大的办学压力。学生多教师少,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会吸纳优秀乡村教师进城,从而导致乡村教师队伍出现“塌陷”。
3.教学质量差,教师教不好。一方面,教师培训收获低微。乡村教师的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与保障”。现实中,存在着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时间不合理、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不相符等情况。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不通、文化风俗相异、教师老龄化、教师不稳定导致的教学不连续性、教师来源的多样性、教学方式单一等也成为了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使乡村留下人并且留的开心、留的长久,要从政策倾斜、经费投入、待遇提高、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支持、社会保障机制、专业培训、思想教育、荣誉宣传、子女受教育机会等多维度入手,政府协同学校、企业单位、公益组织、教师个人等为乡村教育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留住教师,留住教书育人的“乡村花匠”,而不是数个头的“保安”。

二、少生:农村生源匮乏,乡村学校缩减
教育是师与生结合的共同体,教师有学生才能教学。在城市化、城镇化大趋势下,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村空心化、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的集结、农村教育理念等使得农村生源不断流失。一方面,乡下学生多数进城读书。在外务工的父母多年打拼所积攒的社会阅历、经济基础以及“望子成龙”的期盼促使他们把孩子送到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里学校。民办学校对农村生源的争抢也是农村生源流失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儿童失学、辍学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常发生在家庭多子女且经济状况差情况下。在偏远地区,往往出现“重男轻女,女孩读书无用,结婚贴补家用”错误思想。就业机会的增多也给了乡村儿童多一条选择道路。最后,乡村地区广袤、学生分散与乡村学校数量成反比。农村生源的匮乏,师资的流失使得教师没有教学热情和发展信心,“乡村学校变成‘差生的托管所’”。教学质量不高与生源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乡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减甚至撤校。乡村学校撤校又促使被撤校地点的学生无校可上。
从根本上解决生源流失问题,只能从提高教育质量入手,从教书育人过程的质量入手,提高乡村人口质量。

三、无为: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引导缺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乡村地区的家长往往缺乏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引导。其一,隔代教育局限。乡村大多数学生都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在家中照顾孩子,更多的是“宠溺娇纵”。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爷爷奶奶往往在学习上无法有效地指导和督促孩子。
一方面,农村的孩子从学习能力、穿着打扮、习惯、见识等方面要落后于城里。另一方面,乡村留守儿童也存在网络成瘾和手机成瘾问题,不仅浪费时间,无心学习,而且还使其丧失目标,毫无斗志。在信息化浪潮下,极其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误导,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其二,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蕴含错误的教育观,忽视自身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推卸自身在教育孩子中的责任,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全部推给学校,把学校教育摆在第一位。
农村家庭教育是乡村教育的基础和重点环节,为乡村孩子学习建起了第一级阶梯。乡村家长要将家庭教育与传统美德、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既能吸引传统文化精华,取长补短,德智美育相辅相成,又不至于与现代脱轨,落于时代潮流。
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破除乡村教育短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增加投入、家庭教育引导、公共设施建设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逐步攻破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才能为乡村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来源:乡村发现)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6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