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保护住中华文脉的根源,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多次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要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史告诉现在也启迪未来,保护好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
着力构建大保护格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健全保护机构,完善保护机制,筑牢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200多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颁布施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被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方面,我国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统筹对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指导,重点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同时,着力加强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他们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
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时指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推动文明互鉴、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是中国一以贯之的追求。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不断作出尝试与努力,2023年4月在陕西西安举办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以及连续举办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加强中国考古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都展现出中国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诚意和担当,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坚定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胜信念,也为我们走好民族复兴新征程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