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在年俗文化中寻味劳动意蕴
返回列表
查看: 85|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在年俗文化中寻味劳动意蕴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2-22 12: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尉峰(北方工业大学副研究员)

   每到过年,“忙年歌”就不绝于耳。从扫房子到做年夜饭,“忙年歌”不仅成为人们过年期间的行动指南,还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勤劳得福、勤劳致富、勤劳交好运、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意蕴。在中国传统年俗中,未过十五都是年。从农历小年到正月十五,几乎天天都有讲究,每天都有事情要做。中国人过年,就是在那二十多天的忙碌和讲究中度过的。

   事实上,年的起源与人民群众的劳动形式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中的“年”是一个象形的“人”背上负着“禾”,用丰收后的采集活动,表示五谷成熟。古人辛苦劳作一年,经过了春播、夏耘、秋获、冬藏,农作物生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然而到了冬季,自然条件不允许人们通过农业劳动有所收获,百姓便幻想出“年兽”。“年”一来,大地苍凉,万物不生;“年”一过,草木复苏,生意盎然。如何让“年”顺顺利利地过去呢?需要用红、用火、用响,于是贴春联、挂灯笼、粘窗花、穿新袄、放鞭炮等都成为年俗的主要内容。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喧喧嚷嚷既是年的表现形式,也有实在的用处,起到驱邪避恶、祈福纳祥的作用,让新一年周而复始,劳有所获。

   具体到年的起源和年的每一天,年俗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劳动意蕴。近年来,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春节逐渐成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今年寒假,不少学校推出了“寒假劳动清单”,组织大中小学生利用寒假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中寻觅“年味儿”,在实践中感受过年仪式感。查看一些学校推出的“寒假劳动清单”,每一项都与年俗文化密切关联。

   一是“扫尘”。通常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称为“小年”。小年视为忙年的开始,人们着手准备年货,开始扫尘、祭灶、祭祖,准备过年的吃穿用度。迎年的第一件事,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因此“小年”也被叫作“扫尘日”,家家户户洒扫庭院屋舍,掸拂蛛网尘垢,拆洗被褥窗帘,擦亮家什器具。民间因“尘”与“陈”谐音,故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通过大扫除,把沉积在家中的烦恼、晦气、不净的东西统统扫地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让学生参与“扫尘”,目的不仅在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更在于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年俗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中感受家的温暖,与家人携手迎接新的一年。

   二是为家人做一道菜或参与做年夜饭。春节是百姓一年当中少有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时候。人们为此大费周章,通过一道道工序、一遍遍调理、一次次尝试,让普通的食物完成华丽的蝶变。年夜饭或许是一年当中需要准备最久的一餐,前期功夫下得越足,家人参与得越多,饭菜的滋味才越香,过年的喜悦才越浓。为美食而忙,即便劳心劳力,却也甘之如饴。美食融入了家庭劳动,这样的大餐远比饭店餐馆的佳肴珍馐更让人回味无穷。让学生为家人做一道菜或参与做年夜饭,既是一次技能教育、劳动教育,也是一次生动的感恩教育:让父母从一道道菜品中感受到孩子的孝心与成长,让学生们在一道道菜品中理解父母的不易与感恩的意义。

   三是剪窗花、写对联。每年临近春节,最热闹的场景之一莫过于剪窗花、写对联,粘窗花、贴对联。在农村,全村男女老少会聚在广场、空地,围观乡贤挥毫泼墨,为求一副对联排着长队,满眼是对知识的崇敬和对劳动成果的欣赏;在城镇社区,非遗传承人、书法家剪窗花、写对联,忙得不亦乐乎,大人小孩络绎不绝,现场十分热闹。待到粘窗花、贴对联时,各家各户早早起床,一家人分工协作,你爬高我上低,你扶对联,我扯胶带,一派热闹欢乐的忙年景象。让学生学习剪窗花、亲手写对联,实际上也是让他们亲身体验动手的乐趣、感受年俗文化背后的付出与回报,引导他们尊重知识和文化,崇尚劳动与创造。

   在年青一代中传承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年俗活动是一个生动的切入口。古往今来,过年一直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引导他们在年俗文化中寻味劳动意蕴是最好的寓教于乐。在全国落实“双减”的大背景下,今年春节前后,很多中小学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年俗”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吉林临江小学利用“扫尘日”组织年终大扫除,以劳动教育促成长;湖北武汉育才汉口小学带领学生“打糍粑”,感受年趣年味;山东栖霞翠屏中学定制了“和和美美过大年劳动清单”,开展胶东特色年俗活动。一些高校将年俗体验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北京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故宫等地组织年俗推介活动,利用寒假学习“燕京八绝”等非遗技艺,感悟工匠精神;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春节前后,组团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孤寡老人家,为老人除尘、浇花,完成各种家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老人送去新春祝福。

   传承中华民俗和弘扬劳动精神可以相容相汇、相辅相成。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通过年俗活动让“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深植在青年人的心里,他们必将成长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善于劳动的新时代奋斗者。(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