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温氏“谨慎”:三年亏掉162亿元后 2024年养猪增速或放缓
返回列表
查看: 56|回复: 0
收起左侧

温氏“谨慎”:三年亏掉162亿元后 2024年养猪增速或放缓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3-1 11: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董鹏

  周期行业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可供企业自身发挥的空间较为有限。去年猪价长期低于养殖成本的环境里,养殖企业亏损成为必然。
  2月27日晚间,温氏股份发布业绩快报,当期公司净利润为-63.29亿元,同比下降219.66%,扣非后净利润、降幅与之基本相当。
  如果从2021年猪价下跌周期算起,该公司近三年扣非后净利润已经累计亏损162亿元。
  即便如此,温氏股份依旧是头部养殖类上市公司中,经营相对稳健的企业之一。
  过去两年,受到行业景气度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ST正邦、傲农生物相继爆发债务危机,而温氏股份去年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值,到年末负债率也只是小幅提升1个百分点至61.3%,整体与最具竞争力的牧原股份相当。
  从资本开支情况来看,2023年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为37亿元,今年预计保持40~50亿元之间,不会大幅增长。
  “当前行业生猪存栏依然处于高位,消费未见明显利好,公司总体对猪价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公司近期接受调研时指出,若2024年畜禽价格持续低迷,公司会以企业安全为首要考量因素,放缓产量增速。
  猪价反弹还不明朗的背景下,谨慎经营、保证现金流的安全以度过低迷周期,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出栏增速预计明显下降
  与其他头部公司相比,温氏股份业务布局兼顾生猪、禽类两大板块。
  “鸡业实现微利,其他业务如养鸭、动保、投资、农牧设备等相关和配套业务合计盈利超5亿元……”温氏股份称。
  不过,鸡业等方面的盈利,不足以对冲掉生猪业务的亏损。
  在上述总计63亿元的亏损当中,温氏股份生猪业务亏损金额便高达55~58亿元,成为上市公司亏损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关键在于,猪价低迷所带来的长期成本倒挂。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16.3元/公斤,全年拉平后综合成本为16.6~16.8元/公斤。
  比较公司披露的各个月度销售数据,除了去年8月销售价格短暂超过16.8元以外,其他绝大多数月份售价在15元及以下水平运行,同年12月更是跌破14元。
  所以,分季度经营趋势上看,温氏股份去年亏损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三季度实现小幅盈利后,四季度重回亏损。
  需要指出的是,与同行业头部公司相比,温氏股份全年63亿元的亏损金额并不算多。
  先说牧原股份,该公司生猪养殖成本在上市公司中成本最低,2023年完全养殖成本为15元/公斤,同期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16.6~16.8元/公斤。
  看似成本相差不到2元,但是在动辄上千万头的销售基数下,已经足以决定养殖企业的盈亏与否。
  去年,也是牧原股份上市近10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金额达到43亿元(业绩预告中位数),略少于温氏股份。
  “几乎没有公司成本比牧原股份更低,后者就如同一道分水岭,只有牧原股份扭亏,其他同业公司才有盈利的可能。”本报前期报道指出。
  至于新希望、*ST正邦去年能够实现盈利,均是受到非经常性损益的带动,两家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依旧亏损超过45亿元。
  前者是受到肉禽与食品深加工业务引进战略投资,带来51亿元~52亿元的利润拉动,后者则是实施以股抵债产生至少175亿元的重整收益,生猪业务依旧出现30亿元~40亿元的亏损。
  进一步复盘近三年头部猪企出栏数据可以看出,温氏股份出栏量增长慢于其他同业公司。
  其中,牧原股份2021~2022年出栏量净增加均超过2000万头,2023年出栏量开始放缓;新希望,是在2022年猪价反弹期间出栏量增长较为明显。
  温氏股份,则是在2023年出栏量明显增加,整体出栏放量节奏滞后于同行,虽然就此错过了2022年猪价的阶段性反弹行情,却是为公司穿越低迷周期赢得了一定空间。
  此外,按照温氏股份规划,暂时也没有在2024年大幅提升出栏量的计划,其表示“公司制定2024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约3000~3300万头”。
  这相当于,是在2023年2626.22万头的基础上,出栏同比增长14.24%~25.67%,增速显著低于2023年同期的47%。
  谨慎的理由
  上述温氏股份偏谨慎的选择,与近几年养殖行业发生的诸多变化不无关系。
  4100万头、3700万头能繁母猪,是《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所确定的正常保有量和最低保有量。对此可以简单理解为,能繁母猪数量跌破4100万头,预示着行业供给端出现收缩,猪价上涨的可能性增加。
  而就在今年1月,上述存栏数据刚好由去年1月的4142万头跌至4067万头,难道猪价马上就会就此反弹?
  这显然不现实。与前些年相比,供给端至少出现了两点明显变化。
  首先,是生产和养殖效率的提升。广发期货、涌益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窝均健仔数在9到10.5头之间波动,2022年初开始该指标持续走高,到2023年下半年时曾连续多月维持在11.5头左右。
  “之前母猪一胎可以生产10只左右,现在生产11只的情况十分普遍。”近期某头部养殖企业人士也曾反馈称。
  其次,2022年大规模出现二次育肥(将已经出栏的生猪,再加以育肥获取更高的出肉率),则会阶段性增加生猪的出栏体重,比如120公斤出栏的生猪经过二次育肥后可以达到180公斤,硬生生多出了1/3的体重。
  这意味着,市场阶段性的实际供给会明显高于4100万头的“名义产能”。此时还盯着4100万头的存栏数据不放,与刻舟求剑无异。
  或许也是基于上述变化,近期农业农村部表示“优化调整生猪产能。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适度放宽调控绿色区间下限。”

  此外,虽然各家生猪养殖龙头出栏增长节奏有一定差异,但是相比于2020年均出现了至少一倍以上的增长,市场占有率随之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期统计结果显示,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在内的10家样本上市公司,2022年、2023年其生猪出栏量合计为1.12亿头和1.29亿头,占当期全国生猪出栏量的16%、17.75%,2023年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近2个百分点。
  而相比于散户、中小型养殖企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更强,对猪价低迷承受的时间更长。
  除非如*ST正邦一般出现债务危机,否则产能去化速度整体更慢,进而拖后新一轮猪周期的来临。
  接下来,随着更多年报数据的发布,相关上市公司的资金流、负债率及短期偿债能力,预计也将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因为,包括*ST正邦、傲农生物在内,至少有三家公司去年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超过85%。
  在行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背景下,放缓扩张节奏、保护好自身现金流才是明智选择。(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7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