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红海之滨、苏伊士运河之南,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一片生机盎然: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招商势头强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历经16年的发展,合作区已经成为中埃两国企业投资合作的良好平台。 10多年来,合作区不断成长,逐步从“产业集群”向“产商协同”持续升级。2021年以来,合作区成功推动埃及境内首个中资保税仓项目正式运营,同时着力打造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和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亦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泰达合作区的地位在于其示范作用,它对于中东与北非地区,乃至对于全球南方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发展中国家寻求自身经济自强的新方案,具有本土化与创新性兼顾的特点。 今年,中埃将迎来建交68周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多年来,中埃关系不断提质升级。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曾表示,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年来,中埃政治互信持续巩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务实合作硕果累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像依米花一样创造奇迹的工程 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汇处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被当地人称为“泰达”,是创立于1984年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英文首字母缩写TEDA的音译。仅从名字,就可知合作区与天津开发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上世纪90年代,埃及看到中国开发区的高速发展,希望中方帮助埃及在苏伊士建设开发区。1998年,国务院确定由天津开发区承担建设苏伊士西北经济区。2007年,获悉中国提出要在非洲国家建立3~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消息,参与埃及苏伊士西北经济区建设已达十余年的天津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参加了境外经贸合作区招标。2008年,由泰达控股和中非发展基金共同成立的中非泰达主导合作区建设,自此开启新篇章。 “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对埃及来说同样如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汉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埃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迫切期待通过建设经贸合作区,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并利用经贸合作区的辐射效应和创新产业技术传递效应,进一步提升埃及的产业发展水平。 合作区的标识十分特别,它由6片绿色树叶环绕成一朵花的形状。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民曾对此解释,“我们将它以一朵埃及的‘依米花’造型展现,希望在这里书写奇迹。”据悉,依米花是埃及传说中一种透明的6瓣花,被视为顽强、信念、奇迹的象征。依米花的象征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每位“泰达人”。 回想起合作区建设之初,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建青至今仍对当时的场景印象深刻。他表示,在泰达合作区进驻之前,当地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备,基本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水资源和电力供应难保障,停水停电时常发生。之后,合作区专注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生活服务配套以及商业性设施等建设。截至目前,合作区是当地唯一完成“七通一平”、实现全方位配套,可以让企业直接入驻的工业园区。 周亦奇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2019年前往合作区调研时的感受。他表示,在前往园区的路上,直观感觉边上的红海百舸争流,但苏伊士市沿线的城镇则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见埃及有在此建立经贸合作区的需求。埃及试图效仿成熟工业国家发展路径,发挥苏伊士运河产业化潜力,利用良好的经济地缘优势,提升苏伊士对地区经济的覆盖与辐射作用。” 扎根合作区多年,在建设的第8个年头,“泰达”迎来了高光时刻——2016年1月21日,中埃两国元首共同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期揭牌。魏建青介绍,一期和二期在产业上的规划各有侧重,一期的企业主要覆盖新型建材、高低压电气、机械设备和石油装备等产业种类,二期则主要为乘用车、纺织、建材、化工和家电企业。而且二期项目在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保税、仓储、物流、金融等功能。 经过两期的发展,合作区已成为埃及目前综合环境最优、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高、中资企业最集中的工业园区。据合作区方面介绍,截至2023年底,泰达合作区共吸引160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额超19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近46亿美元,缴纳税费超2.5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近6000人,产业带动就业约5万人。 引领埃及制造业向前发展 如今的合作区,不仅有连片办公楼和生产线,星级酒店、游乐谷等配套设施也点缀其中,可以说是“在荒漠中建一座城市”。埃及总理马德布利也曾称赞合作区是“埃及工业园区的典范”。 合作区发展的关键是什么?魏建青认为,是立足产能合作,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链。记者了解到,合作区中培育了不少特色产业,比如合作区对接中国企业巨石成立的巨石埃及公司,就使埃及的玻纤行业从无到有。 回想起一路的发展历程,巨石埃及总经理吴平曾表示,中国巨石进入埃及之初,遇到的困难远超想象。尽管如此,中方建设者迎难而上。从2012年开始投资埃及到2013年底,巨石埃及一期项目年产8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建成投产。从一期到四期,巨石埃及玻纤生产基地年产能合计达34万吨,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玻纤生产基地。如今,埃及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玻纤生产国。这也是中国在海外自主建设的首个大型玻纤生产基地。 在合作区,像巨石埃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又比如,美的投资引进的碗篮生产线,填补了埃及洗碗机制造领域的技术空白,不仅培养了焊接技能人才,还推动了配料加工、浸粉工艺等关键技术的本土化,让家电业本土化成果持续惠及普通民众。同样的例子还有中埃合资的西电-EGEMAC,该公司面向中东和非洲市场提供输变电设备和成套工程服务,目前已经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全生产流程基本由埃及员工完成。 魏建青表示,泰达合作区起步区(一期)现在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每个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横向成群,侧向成链”的产业链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合作区扩展区(二期)已有56家企业入驻,吸引协议投资超5.5亿美元。魏建青称,这些项目正逐步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推动扩展区产业聚集不断加快。 对未来的建设,合作区有着清晰而明确的构想。2023年7月,合作区发布2030愿景——战略升级规划。规划拟进一步扩大泰达合作区项目建设,与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有效联通,助力天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而这也是合作区所推进的“内外联动”,构建“一核心、双走廊、三基地”布局。 魏建青介绍,“一核心”就是以东疆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与埃及和沙特项目联动,以二手车出口为切入点,打造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同时,以海外仓为抓手,打造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带动天津市名优产品出口;“双走廊”指的是促进天津港与埃及因苏哈那港航线联动,构建示范区物流运输“走廊”,并推进泰达科创城与埃及“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项目实现设施联通,在泰达合作区共建空间信息港,构建空间信息“走廊”;“三基地”则是以天津软件园、香港津联、中新生态城为支点,发挥泰达科创城三基地的互补优势,促进在投资贸易、金融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发展。 在马汉智看来,合作区不仅促使埃及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影响还将辐射到非洲大陆。“随着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设加速,合作区的地理优势、产能优势将助力非洲制造向全球出口,增加非洲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能力。”他补充道。 数字、绿色转型成中埃合作新亮点 在中埃两国元首共同关心下,合作区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和“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对接的示范项目,也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增添动力。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政府提出的“2030愿景”深入对接。在经贸合作方面,自2012年起,中国连续11年成为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是近年来对埃投资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埃及“2030愿景”指出,埃及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最大限度提高附加值,创造体面的和有产出的工作岗位,使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因此,中埃把合作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比如中企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预计到今年3月项目建筑的幕墙将全部安装完毕,被视为当地民众口中的“新金字塔”;还有在2022年开通运营的埃及“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极大地便利了沿线近500万居民的日常出行,为埃及建设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埃及能源项目、港口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多方位促进埃及经济发展。 谈到未来中埃的发展,周亦奇认为,绿色转型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是中国与埃及合作的新领域。他表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埃及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质升级,其中跟上全球经济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是埃及避免落入数字鸿沟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中国在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可成为中埃合作的新亮点。”马汉智也认为,中埃在数字经济等多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埃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埃及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助力埃及实现现代化。 2023年8月,埃及正式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伴随着埃及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有分析认为,中埃可以借助共建“一带一路”与金砖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形式。对此,周亦奇表示,金砖合作机制对于中埃合作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多边合作舞台,“伴随俄乌冲突、西方民粹主义浪潮上升,发展中国家发展更需要加强南南合作,同时共同探索非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埃及加入金砖大家庭可更好发挥南南合作所带来的发展协调效应,促进中埃合作与全球南方整体性发展相结合。”(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