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需不一样的“积极”
返回列表
查看: 19|回复: 0
收起左侧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需不一样的“积极”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3-7 15: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素描了今年各级政府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3%的财政赤字率、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成为了市场热议的亮点。因为,在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国民经济三部门中,更有能力和空间向经济体系中增加信用杠杆的,如今非中央政府莫属。

2023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全年GDP比重约为56.14%,显著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显示由中央政府通过负债加杠杆,不仅举债成本低,而且具有很大的以时间换空间的空间;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赤字在市场融资,不仅可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而且有助于拉近政府与市场的信任关系,因为基于合作博弈的分析框架,政府通过赤字融资而非税费筹资,是以对等市场信用主体角色和身份,接受市场的约束和制衡,这是一种市场化的放手和放权举措。在借与征收之间选择借,为市场注入的是法治的稳态感。

当前中央政府主动加杠杆尽管在名义上规模有限,但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进行举债,且今后几年每年都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等,反映中央政府加杠杆的意愿和行动很强,这对市场具有一定安抚作用。

今年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将对经济产生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投资者也将基于此提前布局可能的投资方向。当然,财政政策的积极,不仅仅反映在做加法的加杠杆方面,还需评价和审视其进入经济社会中的行动绩效。

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框架,财政资金的使用如同向市场提供了一个引导社会资金跟进的叙事逻辑和框架,即财政资金给市场提供怎样的框架效应,决定着财政资金在经济体系中所能撬动的市场信任区间,从而左右着其在市场的绩效区间。近年来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特征显示,凯恩斯式直接刺激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经济社会中的绩效呈明显的边际递减特征。这使得财政直接花钱消费和投资的传统举措,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缓解刺激作用边际递减问题。

其实,直接加杠杆的刺激只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积极还有多种不一样的表达。如更容易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做减法,也就是减税降费,及推动税制结构从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改革。

相对于赤字融资的加法,做减法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将应收未收的财政资金支配处置权让渡给市场经营主体,因为不同市场经营主体有着不同的偏好,基于心理账户的分析框架,市场经营主体普遍将应收未收的税费,放在待处置收入项下,并倾向于迅速消费掉。而不同市场经营主体分散的消费或投资决策,将为市场释放不同的需求偏好,这有助于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也可促使积极财政政策资金在更广的范围内配置,从而提高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边际绩效。

积极财政政策还有一种积极,是基于财政支出结构所带来的不同边际绩效。当前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及宽货币、紧信用等问题,深层原因是民生等社会保障的长期投入不足,导致经济社会被损失规避效应所笼罩,人们倾向于将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配置到基于安全防护诉求的个人心理支出账户中。为此我们在去年10月通过社论指出,民生也是生产力,呼吁加大民生补短板的积极财政政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亮点是,提出要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反映决策层已经将民生补短板放在了发展的视角。为此,我们期待今后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转向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切实有效提高民生福祉,将人们从损失规避效应的避险情绪中解放出来,消除对未来的不安全感,改善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激发人们积极进取的冒险精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积极财政政策并非单纯激励各级政府花钱,更需政府积极做减法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人们有感有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唯有切实有效提高民生福祉,才能真正本固邦宁。(来源:第一财经网)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