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廖天舒:复杂的中国消费市场已呈现深刻变化
返回列表
查看: 52|回复: 0
收起左侧

廖天舒:复杂的中国消费市场已呈现深刻变化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2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3-26 1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我们相信,中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优化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继续实施结构性改革等多方面努力,有希望进一步拉动经济的提升向好。”近日,前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的波士顿咨询(BCG)中国区主席廖天舒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书面专访中表示,2024年仍将是修复提振的一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分别为4.6%、4.5%、4.7%和4.7%。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高于这些国际组织的预期。

对此,廖天舒认为,中国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也蕴含了中国经济的客观增长潜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发展目标上的积极性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国际意义。这一数字代表着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来讲也传达了积极信号。”她说。

在她看来,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疫情后恢复期,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提及“消费”一词,商务部也在年初将2024年定为“消费提振年”。这一系列迹象充分表明,政府期待能以消费为“主引擎”,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恢复的宏观方向。

中国消费市场已呈现多重变化趋势

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激发消费潜能,推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提及“消费”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今年开年以来,特别是春节期间,消费市场出现了振奋人心的“开门红”。中国消费复苏的势头能否持续下去?在新冠大流行之后,中国的消费赛道和模式出现了哪些趋势性变化?

廖天舒: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疫情后恢复期,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提及“消费”一词,商务部也在年初将2024年定为“消费提振年”。这一系列迹象充分表明了政策上期待能以消费为“主引擎”,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恢复的宏观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指出,在设备更新需求方面,中国到2027年在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设备更新需求将随着高质量发展推进而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在回收循环利用方面,方案明确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宏观环境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今年对于消费市场来说仍是一个复杂精进之年。且据BCG研究发现,自去年开始,消费行业已涌现多方面的变化趋势:

第一,快消品增长遇阻。若以2019年疫情前的消费赛道各类同比做基准,我们发现2023年对快消品(含美妆)是一个放缓之年,对家居电子是微增之年,对时尚奢侈品(不含美妆)是一个稳步发展之年,对餐饮是快速攀升之年,对出行(尤其是复苏较快的中国国内出行)是一个收复失地之年。整体上,消费支出意愿从实物商品和居家消费较为显著地倾斜向了服务和跨出家门的体验。

第二,线上下不谋而合。消费类目增长不均的局面也是零售业态竞争促成的结果。在2023年,快消品线上销售占比约32.6%,线上份额天花板已现。线上渠道的标品价格竞争日渐白热,线下渠道中快速扩张的折扣店、仓储会员店也普遍加强了价格攻势。它们共同塑造了消费者对快消、家居、电子等产品的价格期待。标品供应充裕,价格指数下行增加了消费者的质价“获得感”。而在相对非标、需求反弹的时尚、服务、体验经济上的花费成了从疫情中走出来的消费者得到久违的“释放感”的方式。

第三,以新打旧成为破局尝试。在此背景下,2023年快消品新品发布较往年显著增多。尽管自有(新)品牌的上新增加了近50%,但超过九成的上新仍来自品牌。个护美妆和家居用品上新尤其突出。BCG认为,这一方面表现出了品牌企业拓宽价格带,顺应消费者质价和细分追求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用产品更新引流造势、刷新价格形象,抵御旧款商品价格压力的尝试。

第四,借势使力亦可扩大赢面。2023年成长性较好的品类、赛道和模式普遍顺应了价格和消费功能或情感需求趋势,既有近几年一贯的大趋势,也有疫情后的新趋势。

“新三样”出口有望一定时间内保持增势

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怎么看我国外贸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较大幅度增长背后主要有哪些支撑因素?这个趋势能否持续下去?怎么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因素对我国这些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廖天舒:“新三样”是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载体,体现了由技术创新、基础创新转化为技术后再融合到产品中的变化。随着中国新兴产业的继续发展,未来会涌现出更多其他的“新三样”,催生外贸新动力的产生,从而带动中国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

在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绿色产业背后,有多重优势正提供支撑。首先是人才,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产业,背后需要足够数量的优秀工程师与熟练的产业工人。第二是基础设施,中国雄厚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支撑制造业的发展。第三则是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与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多重优势共同叠加,构成了中国绿色产业的优势。

当前,海内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正热,“新三样”的市场规模依然巨大,消费者群体也在持续培育当中,未来增长态势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最终回归理性。而面对由于地缘政治等国际局势问题对此类出口造成的影响,中国可以先从自身发力,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继续扩大海外生态伙伴朋友圈,合理分配风险预期。

“融合”和“创新”是大湾区建设关键词

问: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第8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你怎么看这方面的进展?对于进一步解锁大湾区的创新潜能有怎样的建议?

廖天舒: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国际前沿的AI、生物科技产业方兴未艾。此外,区域开放、包容、自由的创新氛围也在不断激发其潜力和动能。组合优势下,大湾区已成为了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以地区性为代表的有力支撑。

提及大湾区的整体建设,“融合”和“创新”是两个关键词。通过融合,将不同的城市放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比他们原来各自创新、各自发展更大的价值,并在融合中找到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产业的融合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甚至东北亚地区最密集的产业带以及最多的产业融合区域,包括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以及深圳正在鼓励的生物科研等。对于大湾区来说,未来产业发展中一个主轴,就是找到这些复合产业的价值创造点,通过鼓励产业的融合发展,找到并培育出一些新的复合型产业点。

二是城市群的融合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也是最大的出口型市场。双重最大的市场的叠加,造就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个特点,即通过城市的不同的融合,也能带来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机遇。比如,深圳、香港作为城市的客厅,东莞作为制造中心的“前店后厂”的概念,引领了区域城市配合的一个先潮。大湾区中不同的城市,可以进行分工、优势互补及优势加持并形成融合。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中各城市的发展阶段各不一样,可以利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红利,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浪潮。

三是人才的融合与创新。这包括了中外人才的融合,比如文化认知、工作形式、沟通方式等的融合,以及人才的激励体系、激励机制的国际接轨,还有港澳人才与内地人才的融合。更有人才金字塔的融合,即高端人才与相对基础性的人才找到一个融合点,共同发展形成人才金字塔。

企业如何迎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到来?

问:2023年以来,ChatGPT成为现象级互联网应用,掀起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巨浪。你预计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有怎样的进展?中国不同领域的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在业务中应用这项技术?总体来看,中国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廖天舒: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竞争优势的比拼,将传统AI和GenAI结合起来,企业将有巨大的机会提高生产率并大规模创造新业务。

BCG曾对来自全球50个市场、14个行业的1400多名高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生成式AI正在迅速改变公司的经营方式,但90%的企业高管仍选择观望或仅尝试小规模应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许多中国企业正在积极评估和尝试如何利用生成式AI提升竞争力。但考虑到中国许多新兴的大型语言模型的复杂情况,以及这项技术带来的算力需求,BCG预计,2024年,中国的部分领先企业将开始真正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业务中,以产生实质的商业影响。

当然,要想充分发挥生成式AI的潜力,必须多管齐下。企业领导者应从三个广义的价值维度对自己面临的机遇进行评估:第一是部署,将生成式AI融入日常工作,提高企业生产力;第二是重塑,针对关键的职能部门,端到端提升效率和效益;第三是创新,借助生成式AI打造全新的体验、产品和商业模式。以上三个维度需要集整个企业之力,将生成式AI嵌入各个领域,同时遵循负责任AI原则。当然,以上每项工作对生产力的提升是不同的,成本效益的权衡、成功的要素、意外后果会带来的风险以及对运营模式的影响也不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不仅顺应了全球AI发展的潮流,更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势紧密相连,也将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塑造契机。(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