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财经观察   廖群:“去旧换新”是正道
返回列表
查看: 105|回复: 0
收起左侧

廖群:“去旧换新”是正道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3568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5-14 09: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4-5-14 09:48 编辑

廖群系信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海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今年3月“两会”刚结束,国务院就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文件。笔者当时就说此文件令人鼓舞,现在更认为其意义大而且远。
设备更新,即新设备置换旧设备;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旧产品换至新产品,其实两者都是”去旧换新“。则,上述文件指出了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崛起的一条途径,即各行各业实行产品的”去旧换新“。
这一途径,笔者愿称之为正道。何谓正道?其中的正,不仅是指正确,还有合乎规律(参见“正_百度百科”)进而必然的意思,就像人们所熟悉的诗句“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正道,是指沧海变为桑田为人间的规律性现象一样。所以,正道者,不仅是正确之道,也是必由之路。
那为何说“去旧换新”是我国经济继续崛起的正道,即既是正确之道,又是必由之路呢?
对现阶段我国经济而言,“去旧换新”是正确之道是显然的。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即经济供给大于经济需求,或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当然应该减少供给和增加需求,而产品“去旧换新”做到了两者,既“去旧”减少了供给,又“换新”增加了需求,直接缓解供求矛盾,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据有关部门预计,仅汽车、家电的以旧换新就能创造超过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相当于我国GDP的0.8%以上。由此看出”去旧换新“缓解供大于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同时,“去旧换新”对产品升级的意义显而易见。一方面,当前我国很多旧产品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以汽车为例,据有关市场信息,目前“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显然都已过时。而另一方面,今日我国新产品的质量却已接近甚至引领现代化标准,如在绿色方面引领绿色标准,在数字方面向智慧标准迈进。则,“去旧换新”将促使我国产业产生跳跃式的升级,可以说一步便跨上了现代化台阶。
上述“去旧换新”促增长和产品升级意义上的正确之道是不难理解的。笔者在本文更想说的是,如上所体,不仅应将“去旧换新”看作是正确之道,还应视之为必由之路,即,“去旧换新”是促使我国经济继续崛起的必由之路。
此话怎讲?
所谓经济崛起,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或大多数国家的水平,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向现代化水平提升。从1978年开始,我国经济已经强势崛起了46年,以年均9%的速度高速增长,比全球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且经济质量显著提高。依照事物发展的抛物线规律,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崛起的速度放缓;今后放缓趋势会持续,但仍在崛起的过程之中。则,如果今后20年左右要继续崛起,我国经济的增速仍然需要高出全球平均2个百分点或以上,也就是说,相对于全球经济增速2-4%,我国经济需要增长4-6%,即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指标需要继续向现代化标准逼近。
过去46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9%的强势崛起,主要原因,一是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二是前20年仍为短缺经济,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内需驱动,三是新世纪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迅速扩张,外需驱动;四是人口在去年以前都是正增长,起码在前30年享受了庞大的人口红利。可是这些有利因素都在减弱或已经消失。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历史性地减慢;短缺经济已于2000年左右变成了剩余经济;WTO效应已充分挖掘,加之美国打压外贸扩张受阻;人口增长已经为负,今后转正困难。
那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继续崛起呢?人口红利消失已不可逆转,外贸形势取决于外部环境,则只有在解决供大于求和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做文章了。
解决供大于求就是要解决需求不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则为改善供给。按补短板原则,先应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经济需求,就是GDP在需求端的三大组成部分,即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或简单地说是所谓的三驾马车,即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需求不足意味着这三驾马车的现有马力不够,即消费在趋向饱和的情形下增长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因产能过剩扩张受限,出口则由于外部环境恶化难以持续扩展。因此,经济要中高速增长并提升质量,就需要刺激需求,而出口需求由外部环境决定控制不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刺激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那么,在现有消费趋于饱和与工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呢?就只能是通过淘汰一部分现有消费品和产能,即部分“旧产品”,为“新产品”打开需求之门了,也就是“去旧换新”。
前面已经分析指出“去旧换新”既拉动经济增长又促进产品升级,且力度都十分强劲。这就从增长速度和质量提升两个方面保证经济继续崛起。
从质量角度,应该看到,我国有“去旧换新”的巨大需要和空间。这是因为,说我国经济供大于求是指总量上供给大于需求,但如果考虑质量,形势将大不相同。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很多“旧产品”质量上难以令人满意,实际上,若严格衡量,不只是很多,而是相当多的“旧产品”质量上尚在中低水平,离现代化标准和发达国家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目前大家谈论最多的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人均面积38.6平方米,套房比1.09,均接近发达国家的标准,说明总量上可以说已供过于求。但必须看到,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中,只有一半左右是2000年以后建造的商品房,而其它一半左右为非商品房,大部分在2000年以前所建。非商品房中的大部分,涉及4亿左右的城镇居民,各方面的质量都离现代化的住房标准有很大的差距,迟早需要置换。因此,如果我国消费和产业结构要实现现代化和赶超发达国家,大量中低质量的“旧产品“就必须被淘汰,代之以高质量的“新产品”,也就是“去旧换新”。做到了这一点,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面貌才能焕然一新。
所以才说,“去旧换新”是今后我国经济继续崛起的必由之路。
对此,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或不理解。有人会质疑,这不是浪费吗?也有人会说,这不是人为地制造需求从而GDP吗?
这正是我们需要理解的关键所在。
“去旧换新”是不是浪费?按传统观念,当然是。旧的并不是不能用,为何要换呢?这种节约性的思维在供不应求的短缺年代是正确的,但在当今供过于求的剩余年代则是保守的,错误的,不值得提倡。从个人或企业角度,能用不见得就用得舒服,就像各家都有家电,但很多功能不强且经常会坏,使人烦恼;每人都有房子住,但很多老旧、空间狭小与配套欠缺,令人不适;厂房都有设备,但很多陈旧落后,仍需人工操作,又产出效率低下,还要经常维护,使企业家头疼。
所以,要用得舒服,就必须以新的家电、住房或设备取代旧的。取代完后用得更舒服了,就是消费或产业升级,就是值得的。为何是值得的?我们奋斗的目标不就是使生活变得文雅一点说更加美好,通俗一点说更加舒服吗?既然如此,去掉旧的就不能说是浪费,或者说这种浪费是应该甚至必须的。如果实在是“旧产品”用得有了感情也只能忍痛割爱,只当作是为了生活更加舒服或更加美好升级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至于是否人为地制造需求和GDP,的确,是人为,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这种人为是应该甚至必须的。应该认识到,在供过于求的形势下现代经济的需求就是要或只能是人为地制造出来。这就是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本质所在。凯恩斯在全球经济因供大于求而陷入大萧条的上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增长缺乏需求动力的情形,提出了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从而GDP增长的理论,拯救了整个资本主义与全球经济,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才的洞见。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自然是人为的,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就是主张人为地创造需求,而其成功也正是政府按照他的理论人为地创造出了需求。这一人为性现在已少有人提出挑战。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即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就创造了就业,从而GDP。如果说浪费,这可是典型的无用功,坑挖完又填满后一无所有,比我们的“去旧换新”虽牺牲了“旧产品”但获得了“新产品”要浪费得多了;如果说人为,这不但是人为,而且简直是无端地人为,比我们的“去旧换新”针对“旧产品”的缺陷更新至“新产品”要人为得多了。但吊诡的是,就刺激需求和经济而言,如此的“挖坑”却是有效的。所以对现代经济,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而应放开思路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大萧条后,各国政府均遵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根据供求情况不时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成功地刺激了需求和经济增长。当前,如前所述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其实在大部分被国家都是如此,凯恩斯主义人为刺激需求的理论自然应该排上用场。实际上,现在人为刺激需求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且人们已欣然接受且乐在其中。君不见,苹果手机,其实现在也包括国内很多手机,过一段时间就推出新的版本,马上是第16版,即苹果16(iPhone16)了。每个新版中的新功能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但这些新需求都是广大消费者主动提出来的吗?其实不是,而是苹果公司以供给而调动或刺激起来的,即苹果公司前瞻性地设计和生产新的功能,然后通过广告等形式引导消费者购买新版手机而使用新功能;消费者发现新功能很有趣,于是购买新版手机并消费新功能,从此乐此不疲。这就是典型的人为刺激需求。但好像很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反对,反而大家都手持新手机而其乐融融。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如目前正在流行的新能源汽车中装备智能功能等。
所以,人为制造需求或GDP并不是离经叛道,也不是新鲜事,更不是浪费和无端,而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人为制造需求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提升经济质量,从而继续崛起的阶段。否则,经济增长就会较快地滑向全球平均水平,经济质量也难以改善,从而经济崛起的进程中断,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当然,还有人会说,今后我国经济继续崛起关键在于供给端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经济结构改善和市场机制优化等,与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供给角度来说,的确如此,非常正确。但经济发展需要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迈进与发力,供给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不排除需求端“去旧换新”;非但不排除,而且相辅相成。这是因为,供给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效应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是要通过需求端的“去旧换新”来实现和应用,如科技进步促进新兴产业更快地发展,而新兴产业更快发展为需求端提供更高质量的能满意置换“旧产品“的“新产品“。反之,如果没有”去旧换新“,”新产品”没有需求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没有需求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没有意义。
可能还有人会感叹地质疑,人类需要如此地人为折腾吗?没有“新产品”,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使用“旧产品”虽没有使用“新产品”那样舒服,但也省去了为了“新产品”而不断奋斗所带来的各种烦恼及悲剧,也不错啊?陶渊明的“桃花源”里没有“新产品”不是很多人都向往吗?应该说,这一质疑具哲学的形而上思维,又有道家的“离世”情怀,是有水平的,在哲学意义上笔者其实对此欣赏并有同感。但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关注的不是形而上的人生意义而是现实中我国经济继续崛起的有效途径,所以不能悬于哲学的空中,而应脚踏经济学的实地。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在经济学的实地,“去旧换新”是多么地必要。若再考虑到在当今时代各国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竞争是多么地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对各国的命运又是多么地重要,必要性就更加提升。对当前我国而言,保证经济继续崛起重中之重,为此就是要发扬“有为”精神而不惜折腾。当人类社会真正地发展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充分发达、政治高度文明、人人向往和平的地步,再让我们升至哲学的空中,采用道家的思维,追求“桃花源”的意境吧。
因此,刚刚开始的“去旧换新“应该尽快地推行并向全国各地和各个行业铺开,形成一个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那样的经济大潮。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