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返回列表
查看: 39|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7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10937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5-31 10: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两个结合”科学揭示了思想理论演进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建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之上,既是历史中国的飞跃,又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两个结合”开辟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其一,“两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其中连续性与统一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未断绝,并因其多元一体坚如磐石,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充足养分和稳定基础。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因守正创新而与其他文化交融碰撞,能因开放包容而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能因热爱和平而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存,共同奠定“两个结合”的文化基础。

其二,“两个结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契合性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与传统文化中朴素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相融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人民观与中国古代民为邦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治理思想相暗合;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愿景相一致;等等。这种契合,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而造就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生命体。

其三,“两个结合”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科学方法。“第一个结合”突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密钥。“第二个结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融通,使“魂脉”和“根脉”有机联系起来。“两个结合”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更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使传统文化得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深刻变革和现代转型,让经由“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能够承担起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理性精神并激活其生命力,使传统文化得以在中西文明交融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综合创新,从而形成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赋予蓬勃生机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关键在于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实践的洗礼和激荡下,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得以重新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不内含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底色,不仅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文明支撑,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拓宽发展空间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首先,按照“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力、影响力、引领力,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其次,秉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评估、扬弃和重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拓展世界眼光,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例如,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为一体,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来源:经济日报)

赖爱国(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92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