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农安县打造花生高产样板 “探路”高效栽培新法
返回列表
查看: 151|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农安县打造花生高产样板 “探路”高效栽培新法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6-4 10: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别看一粒花生仅重约0.5克~0.8克,但在农安县万成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郑万成眼中却有很重的分量。因为在他看来,一粒粒花生就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在农安县杨树林乡太平庄村的沙土地上,一株株幼苗顶开了疏松的土层,成片的花生地吐露新绿……5月31日一早,郑万成来到农田里,同农安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总农艺师朱海峰一同查看花生的长势。不同于其他地块的单垄单行播种,这里每垄都种了两行花生,两行之间的幼苗交错排列,种植密度的变化肉眼可见。

       “这片地采用了花生高效栽培技术,种植密度从每公顷16万株提高到25万株~30万株,让我们见识到了科学种田的力量!”郑万成滔滔不绝地说,“新技术新在播种上,我们引进了两台花生精播机,采用双行交错栽培,株数多了、密度大了,过去每公顷用300斤种子,现在得用450斤。”春耕时节,万成种植养殖家庭农场播下增产增收的种子,让乡亲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过去农民种花生,由于受产量和效益的限制,大多为散户种植,很难形成规模化效益。今年,农安县针对花生种植中存在的技术落后、施肥不合理、种植模式不科学等问题,在杨树林乡、三盛玉镇、黄鱼圈乡、青山口乡4个花生主产区,实施“花生提质增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培养200个推广户,集成推广“垄上双行交错栽培+化肥减量平衡施用肥效后移+化学控旺+病虫药害高效防控+提质增产”技术,探明了花生高效栽培的需求规律。

       “重点推广户的示范作用,将辐射带动周边花生产区的种植户,有利于花生提质增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广泛实施。”朱海峰说,“我们已在3个乡镇的花生主产村推广这项技术,建立了300公顷的试验示范田,技术措施到位率达100%,产量提高13%左右。”农安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将在两年内,计划实施“花生提质增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3600公顷,其中2024年实施1200公顷,2025年实施2400公顷。

       “从小面积试验尝试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花生高效栽培,每一步都有专家指导,这让我们底气十足。你看,今年这苗出得多好多壮!”郑万成站在田间,笑着向记者展示刚刚破土而出的花生苗。他表示,今年农场种植的20多公顷花生,全部采用花生提质增产高效栽培技术,产量估计能达到每公顷1万斤。

       高效施肥是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花生的传统种植方式,农民大多采用“一炮轰”施肥,“播种时一次性施入全部肥料,不仅造成肥料前期浪费、后期脱肥,还严重制约花生单产提升。”朱海峰告诉记者,双行交错高密度种植,对肥效的要求更高了。新型花生高产栽培模式,底肥施用高效的缓控释功能肥,并且在生长关键期喷施叶面肥,还要适时适量补充大中微量元素水溶肥,充分发挥营养元素的协同作用,在减少底施化肥量的情况下获得高产。

       “花生提质增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还在化学控旺、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在花生植株达到30厘米~35厘米时,将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把养分更多地分配到有效花和果针上,最终转化到地下的荚果中。

       “传统方法种植的花生植株能长到50厘米,通过化学控旺控制植株高度,让农田里的光合作用更强了。”朱海峰介绍,过去一株花生能挂果二三十个,现在每株控制到15个,增产的同时花生品质得到提高。应用病虫害高效防控等方法,还能让花生种植的肥、药用量大幅下降,实现生产绿色、优质、高效。

       花生高效栽培能提高多少收益,这是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朱海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通过实施“花生提质增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每公顷花生增产1000斤以上,除去增产技术的成本,每公顷增收两三千元不成问题。

       据悉,农安县花生常年播种面积在10万亩左右,通过示范推广新品种、规范种植,让农户及时掌握先进前沿的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提升了全县花生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水平。(来源:长春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8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