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黄凯南(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洞见,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和对全球生产力变革方向的科学判断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统筹。 统筹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因此,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它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在技术范式边界内渐进性、累积性创新,而是由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产生的技术范式革命性创新,不仅拓展了技术前沿边界,而且会重新定义技术手段、技术路线和技术范式,代表科技革命方向;以数据、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彻底改变了要素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效率,要素的价值实现呈现倍增效应、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效应,要素配置也摆脱传统的时空限制,催生了供需瞬时精准匹配的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新型的资源配置模式。 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既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首先,由传统生产力创造的财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科技革命和重大颠覆性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投入往往来自传统生产力的财富积累。其次,一些重大突破性技术创新会对一些行业的传统技术进行颠覆性替代,淘汰这些行业现有的传统生产力,重塑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最后,上述突破性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外溢和技术扩散,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形成通用创新技术,对其他行业的传统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传统生产力提质增效,向新质生产力方向演进。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传统生产力的条件支撑,也伴随着对一部分传统生产力的颠覆性替代,以及一部分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在新质生产力尚未形成和稳固时不能过早淘汰传统生产力,同时,对于传统生产力也不能一刀切,一部分落后的传统生产力应该被彻底替代,但有一部分传统生产力可以被改造提升,成为先进生产力。 统筹好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窗口机遇期,实现赶超式、跨越式生产力跃升。我们既要用好自身资源禀赋、技术和制度等比较优势获得当下竞争优势,又要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打破原有发展路径,抢占新赛道,塑造未来发展的先发优势,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不是完全对立的,在许多情况下,先发优势的形成既是基于比较优势又要适度超越比较优势。其一,不能轻易放弃自身的比较优势,必须发挥好比较优势以形成现实的竞争优势,获取最大财富积累,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等支撑。其二,需要适度超越现有比较优势,将资源配置到尚未形成比较优势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中,超前谋划、布局和形成未来发展的先发优势。由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并且充满不确定性,这可能要适度损失当前静态效率以便累积和形成未来长期发展的动态适应性效率,塑造动态竞争优势。其三,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先发优势也会转化为潜在比较优势和现实比较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 统筹好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转型升级 产业深度转型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主阵地。我们必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好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转型升级。其一,需要高度重视产业内的深度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能简单将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和低端产业而淘汰。必须深刻认识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每个行业都可能蕴藏着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一旦抓住重大创新机遇,就能推动产业内的深度转型升级。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标志的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需要加快推动产业间的转型升级,有序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比重的结构性转换。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时期,传统产业占比可能会有一定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会得到较大提升,未来产业占比也可能适度增加。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进入稳定和成熟期,新兴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会转化为新的传统产业,未来产业也可能会转化为新兴产业。其三,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协同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内的相关企业沿着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高端攀升,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结构转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