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夏日炎炎正农忙。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婧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作为支持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措并举 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供给 中国经济时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你看来,农村金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供给? 何婧: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供给可以从三点出发。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粮食生产和经营主体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藏粮于民”,需从生产和经营主体的视角出发,关注其金融服务满足度。粮食生产环节中,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生力军,但传统针对小农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其金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金融服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出路在于“藏粮于技”,需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强化金融创新,增加资本市场服务乡村振兴的渠道,增加金融对农业科技的关注。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耕地质量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藏粮于地”,优质的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除了数量管控,质量提升也是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工程,投资额度较大,周期较长,受益主体多,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目前主要是依靠财政资金单方面投入,金融投资部分主要是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 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需从渠道上丰富资金来源,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信托和保险资金的加入,鼓励乡村振兴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加入,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需从机制上构建清晰的还款长效机制,可将土地收益与未来还款来源相联系,同时鼓励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共同参与,降低金融风险。 助力种业发展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中国经济时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推进种业振兴,是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当前,金融支持种业发展应如何发力? 何婧:种业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和科研转化率低的问题,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面对成熟行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难以满足不确定性强的研发投入,因此,需要丰富的金融支持方式,强化多种金融工具的联合效应。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可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提高对单一项目的风险承担能力,扩大资金来源。间接融资方面,可有效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提升低成本长期资金的获得,如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的科技创新再贷款,为种业等农业科技研究类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增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效应,设立种业政策性发展基金,如为强化种业发展,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设立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在获得基金支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投贷联动等方式,强化与银行的有效对接,撬动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力,发挥杠杆 效应。 加强金融创新提升居民金融素养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农村金融助力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建设方面,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建议? 何婧: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建设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支持,与金融强国建设不谋而合,在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一是需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乡村产业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帮助农民从损失中及时恢复,进行再生产。二是需要提升农民使用数字金融的能力和水平。数字金融的发展有效减少了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农村金融的有效手段,但在乡村地区,数字鸿沟依旧存在,阻碍了数字金融的推广和深化。三是农村绿色金融亟待建立,如何开发符合我国乡村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助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围绕上述三点,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创新,设计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强化绿色、普惠等金融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强化需求方的金融教育,提升农民金融素养,尤其是提升数字金融使用能力。(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