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深入开展文明学研究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文明学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 以科学理论指引文明学研究前进方向 深刻揭示文明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深刻揭示了文明研究对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文明传承的重大意义。 创造性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开创性地总结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大特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和创新发展做出中国式解答。 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彰显了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不仅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命题。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充分说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来源的本土性,体现了对深化拓展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的深谋远虑。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博大精深,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体现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有必要积极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学学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建构文明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先贤们对自身历史发展经验的思考和总结亦从未停止。《易经》有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不仅有与蒙昧和野蛮相对的文采光明之义,也表达了文治教化和文教昌明的美好社会愿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文明基本演进规律,系统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凸显了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活动以及人类自身能力的发展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阐明了人类社会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文明演进之路。建构文明学学科不仅有助于承续古今中外哲人关于文明的深思,而且在当下具有全新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建构文明学学科是更好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建构文明学学科有助于强化文明学基础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有助于长周期追溯不同文明起源和兴衰的内在规律与根本动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和未来图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从动态意义上把握其对于全人类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建构文明学学科是更好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建构文明学学科,推进文明学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契合,在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根基的同时彰显中华文明主体性,从具有连续性的历史中读懂中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构文明学学科是更好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建构中国话语的重要举措。筹建文明学学科有助于加强对文明学特别是对非西方文明的研究,从理论与事实层面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和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的历史叙事和学理根基,从学理化上阐释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更好推动阐发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文明学的概念、体系与定位 文明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文明学包括文明学理论与方法、文明学经典文本整理与阐释、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学、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的基本面向上。文明学将系统总结包括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基本内容的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经验,从文明经典文本整理阐释和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出发,探讨文明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本样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五个基本面向,也是文明学学科化的基本架构和有力抓手。 文明学以人类文明形态为研究对象,聚焦文明的兴衰历程,归纳文明的发展模式,探究文明的发展动力,以揭示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趋势。人类文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演进的总体阶段及其一般性规律,即人类社会包括游牧采集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四种基本文明形态,并逐次演进。人类文明兴衰则是这一基本规律在各个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具体体现。由于地理和资源禀赋、治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对外交往能力等有差异,不同文明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呈现出各有特色的文明发展路径。探讨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路径是文明学学科的学科本位。我们提倡的文明学不同于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等人的带有历史宿命论的“文化形态学”,也不同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更不是“西方中心论”的中国化翻版,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以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为依归,科学地评价西欧北美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寻求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和合作共处之道。 文明学学科是与中国史、世界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又自成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是十九世纪以来知识分化和建制化的结果,是人类知识不断累积、日趋复杂和精深的必然反映。然而,学科分化和学科林立阻碍了我们对于人类文明演进一般规律的探讨,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论困境。文明学超越了上述以单一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为分析对象的学科,突破了古今中西之别。同时,文明学也不是相关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汲取了中国史、世界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关于文明研究的特色和专长。中国史和世界史是探讨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的基础学科,哲学是我们理解和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法论工具,经济学、政治学则体现了人类对于当代文明发展进程与未来文明基本形态的探索。在融合各学科特长的基础上,文明学有望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 建构文明学的发展路径 深刻认识历史逻辑,重新书写文明史,建构文明史的中国话语。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文明有在世界各地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过去的文明史研究,多偏重于一隅,以局部看整体,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区域文明中心观,特别是就世界范围内而言,文明话语权仍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形成了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等。中国所提倡的文明是文明和谐与文明平等,是尊重世界多种文明形态及其特质。推进文明学建设,首先要从历史逻辑入手,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明晰世界各地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质。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历史研究基础之上,基于新的“文明观”书写的文明史才具有坚实的根基。 系统深化理论逻辑,重塑文明学的理论框架,建构文明学自主知识体系。在文明学研究中,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等理论框架层出不穷,但这些理论往往过于偏重西方视角,而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亚非拉地区的文明传统习惯性忽略或关注不够,导致关于文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失之偏颇。建构文明学学科,不仅要基于实证的研究方法复原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且还要基于新的实证研究结论建构一套全新的理论框架,特别是要反映中国学者的文明观,建构文明学自主知识体系。只有如此,文明对话、文明互鉴的中国文明观才能被世界接受,中华文明才能在新的理论框架内恢复其应有的文明地位,基于当代中国实践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意义。 科学运用实践逻辑,归纳总结中国探索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样态探索。文明学的探索既是“历史的”,同时也是“未来的”“实践的”。中华文明具有优秀的传统,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变化的、常新的,也就是常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进入近现代以来,我们形成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本内容、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文明学,就要清楚地总结当代中国实践所形成的文明新形态,就要回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图景,并反哺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方方面面。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把文明学研究引向深入,加快建构文明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阐释,彻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桎梏,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征程上,文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文明话语的构建,必将进一步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广度和思想深度,引领人类文明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光明前景。(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