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宁夏盐池生态治理纪实(上)
返回列表
查看: 1163|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宁夏盐池生态治理纪实(上)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676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9-6-13 1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龙成
    80多年前,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发生的萌城战斗拉开了山城堡战役的序幕,即便缺枪少粮,革命先烈在这里也打下了敌军战机,随之西安事变爆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中国革命的形势由此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几十年来沧海桑田,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至今。
   曾经,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将外来人口拒之门外,但这儿的群众从未退缩逃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十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二十年、三十年,一代人解决不了就用两代人、三代人,凭借着愚公移山的韧劲,基础极度薄弱的宁夏盐池,截至2018年,治理水土流失1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1.3%,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预计达到96%,生态保卫战取得了长期的胜利,并且摘掉了贫困帽子,脱贫攻坚战赢得漂漂亮亮。

漫天黄沙不见天日?

    ——那就全民皆兵,定风固沙“绿林成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尘危害着当地居民的房屋财产与人身生命安全,治沙之战已迫在眉睫。那时每逢沙季,肆虐的沙尘一吹过房屋,就会填满墙头与地面的空间。位于惠安堡镇镇中心位置的惠安堡村的老党支部书记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一位浙江企业家想来投资办厂,结果带他出去走了一圈正好赶上沙尘天,根本看不到投资的建厂地块。浙江企业家当时都说:“你们这个地方人类根本没法生存呐,根本没法投资啊。”
    记者随即走访到治沙英雄白春兰的成果展示地——盐池县花马池镇一棵树村,虽然村名是“一棵树”,但村内已是林木繁茂郁郁葱葱。据村里老人回忆,40多年前的“一棵树”村,确实是有一颗屹立在沙漠中的树。到了80年代初,“一棵树”村却根本一棵树都没有,就是一片沙漠,而白春兰也正是这个时候在这儿种下了一棵树,后来10棵、20棵……直到现在的“绿林成荫”,这一片片的绿林便是白春兰的功勋章。
   27年来,白春兰带领全家人累计种树6万多棵,封沙育苗900亩,治理沙漠2200亩。她创造了“三行治沙法”林草栽植技术,即以黄土挡沙、以柳固沙、栽植枣树杨树防沙。她还在荒漠中开发水浇地40亩,利用3条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在沙漠中创出了“吨粮田”的奇迹。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涌现了一批批诸如白春兰、王有德、张生英等治沙英雄,他们将毕生精力奉献在了与沙漠的抗争中,一片片绿洲应运而生。为治沙,一项政策持续几十年,一届届领导干部的赤子之心,一代代人民的翘首期盼,一项项治沙科技的实地运用……终于近些年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盐池县采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草为主、灌为辅,零星支乔木”方针,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造林结合、生态移民与舍饲养殖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运用原创“麦草方格+灌木(草)防护+零星种植乔木”等现代治沙技术,使得毛乌素沙漠的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直至被改造提升。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减少了640万亩,沙化面积减少了210万亩。宁夏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

土壤贫瘠缺水灌溉?

    ——那就引来黄河水,浇灌田地“五谷丰登”
   盐池县历来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面临缺水难题,如何解决水的问题,也是盐池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60年代的盐池,农业生产面临着有地无水的尴尬境地,为了生存,农民们被迫转向养殖,滩羊成群,靠着畜牧开启了第一轮产业发展;后来牧羊的体量上升,草地很快就不够用,随着土地沙漠化程度加深,恶化的环境更加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
   面临着缺水和沙漠化加剧的双重压力,自治区痛定思痛,经过多年的科学论证,借鉴了引黄灌区的思路,把黄河水引过来。在治理沙漠化问题的同时,制定扬黄灌渠的战略工程。
   从1973年开始论证,到1993年建设完成,历时20年,盐池县委班子经过了6次变动,每一届县委书记都是扬黄工程的第一负责人,有力地推动了灌区的建设和发展。90年代黄河水自东干渠送水,经过8级泵站,扬程361米,进入盐池境内。由马尔庄红墩子隧洞出水进入盐池灌区,李记坝泵站开机上水,盐池灌上了黄河水。黄河之水渠上来,将成片的荒漠浇灌成一片片绿洲,盐池人民多年盼望能用上黄河水的愿望终于实现。
   扬黄灌渠的工程解决了盐池、同心、环县、定边4县部分地区27万人饮水和79万牲畜的用水问题,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得以开展农业灌溉。
   “以前没有水的时候,粮食根本种不活、牛羊也难养,我们自己吃水都吃紧,更别提给牲畜喝水了;水来了以后,作物能活了,种些小杂粮够自己吃,富余的还能卖些钱。”现年70岁的惠安堡镇隰宁堡村张天佐老人,见证了扬黄灌区从无到有、盐池从没水到有水灌溉的过程,回忆起过去,他笑了笑说,“以前啥也没有,穷的也没什么斗志,后来沙子没了加上又来了水,村里人都慢慢富裕了,现在的日子好过了!”
   “当时修建水渠,也是十分困难,尤其沙尘刮完后,刚修的水渠全被埋了,根本找不见,大家耗费很大精力挖沙找渠,后来修一段就插一面旗,即使风沙过后也能迅速找到渠道所在。”当年参与扬黄灌区修建工程的张天佑回忆道,当被问到当时困难那么大,大家为何还如此斗志昂扬时,张天佑说,“不修不行呐,不建好水渠,黄河水引不过来咱们这儿,一辈子都改变不了贫穷落后。”

穷山恶水道路难行?

    ——那就搬出来,移民新居“丰衣足食”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灌渠的修建,道路四通八达,原本制约盐池的深度贫困问题也得到有效破解。在摆脱深贫的过程中,山中的贫困却有另一番难度。位于盐池县南部山区的惠安堡镇萌城村,革命曾在此取得了转折性胜利,但贫穷却依然在此延续。
   记者走访至萌城山区,山路难行和土窑洞房屋是萌城村最大的特点。针对萌城开发难度大、产业植入困难等问题,盐池县惠安堡镇以移民搬迁为主要脱贫方式,将萌城山区中的村民,通过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搬迁至距离萌城40公里的隰宁堡附近,其中由4个自然村组合而成的惠苑村就是生态移民搬迁村之一。根据当地牛羊养殖产业的特点,每户搬迁户帮助其修建养殖棚舍,不仅为村民修建新的房屋居住,还为搬迁户规划好了产业发展。
   “我们家祖孙三代以前在山里住的都是窑洞,下趟山太不容易,娃也没怎么受过教育,在山里就种着一点儿小杂粮保温饱,赚钱致富简直想都不敢想,除非像他们有些人离家外出打工。”惠苑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搬出来了,交通也方便,娃也有学上了,我家现在也养了30多只羊,种了10亩黄花,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萌城是甘肃与宁夏交接地带,也是所有由南至北的大货车的必经之地,家住萌城村新居的张全孝搬迁至新居后,靠着以前在餐馆后厨打工的经验,通过金融扶贫的政策支持,在国道边开起了自己的小饭馆,现在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还是感谢政府,给我们这么好的政策,又是住新房、又有生意做,现在家里开上了小汽车,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的老母亲也可以在新房子里安享晚年了。”
    国家易地扶贫政策的实施,精准有效解决了深贫地区的脱贫问题,虽然现在山里的村民并未全部搬出,但是随着下一批搬迁的开始,预计村民将于今明两年内全部搬出实现全面脱贫。
    据悉,盐池县在2017年率先实现脱贫,脱下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