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目标之一。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后,首次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基本实现的时间点,同时也是党的十九大针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之后,首次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间点。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过程,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成长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要素集聚和广阔的需求市场。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经济体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结构转变的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这个经济增长的工业化过程,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步从农村向城镇集聚,城镇规模逐步扩张,城镇化进程也就不断加快,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又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结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工业化进程。当今世界正处在以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并持续改变着城镇化的内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现代化,进而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当今时代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基于对这一要求和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在作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推进并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实现“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无疑也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本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新发展理念要求、创新为第一动力、强调内生协调、追求包容共享、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现代化过程。强调“新四化”同步发展,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一方面,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准确把握了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化、绿色化的创新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展现了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区域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从内涵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是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发展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包括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形成这样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发展体系,也正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果。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同时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此为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四化”同步发展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的奇迹,利用40多年的时间使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从工业化初期步入到工业化后期,从积贫积弱迈向全面小康。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但要看到,我国以“后发赶超”为战略导向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高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过程,“高速”之下还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来看,至少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工业化发展仍不平衡,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还不充分。从工业化的动力看,存在内外不平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低成本、出口导向的高速工业化战略,造成了经济外部依赖度高、内需亟待开拓的内外动力失衡状况,经济安全风险加大、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大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工业化发展的区域结构看,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也处于工业化后期,而相当一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从工业化发展的产业结构看,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高端产业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发展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原材料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从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看,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看,工业化与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仍需要深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智能制造能力都有待提升,中国工业软件水平落后、多数工业软件主要依靠国外企业供给的局面亟待改变。
二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还不充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到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比1978年上升42.7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了8.0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但2019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4%,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一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权利;二是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建设,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功能。这需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在现实中,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产业和城市发展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时间上不同步”和“空间上无互动”的双重错位:一方面,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滞后,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正常步伐;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制约了城镇承载功能的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不能实现良性互动,就会造成产业因缺乏城市聚力而孤岛化、城市因缺乏产业支撑而空心化的问题。未来,应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协调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模式,实现产业要素成长和区域空间配置的科学协调。同时,要积极推进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
三是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不充分。当前,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中的一个短板,无论是农业的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水平,还是农业的产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水平都亟待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总体工业化水平是不协调的,农业供给结构性失衡、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问题,都有待通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来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部署至关重要。一方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既需要以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技术为条件,也需要以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依托。另一方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将充分释放农业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推进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和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和路径,必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前面所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须把握三方面的政策着力点。
一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实现现代化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无论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还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是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当今时代的科技创新,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一大方向,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典型技术特征。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早期机械时代、蒸汽机与铁路时代、电力和钢铁时代、石油和汽车时代、信息与通信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计算机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分析计算技术获得巨大突破,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信息技术逐步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了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形成了新产业革命复杂的技术系统。“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期,这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我国“新四化”水平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又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是把握融合创新发展大趋势,以融合创新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和实现,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进程系统性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各类要素、各个产业、各个区域有机协调运行的结果。当今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融合创新发展的大趋势,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也表现在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等产业融合趋势方兴未艾,三次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效率的核心源泉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在融合创新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进一步壮大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把握和推进这种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是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制约我国融合创新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竞争前技术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为此,要重视和加大对通用和共性技术的创新支持,重视对通用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持续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打通国内经济循环的体制机制“堵点”,为实现“新四化”同步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现代财税金融体系为支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高度的市场化水平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现代化。因此,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