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徐鸣:百年城乡关系 从割裂走向融合
返回列表
查看: 367|回复: 0
收起左侧

徐鸣:百年城乡关系 从割裂走向融合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29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6-16 08: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徐鸣(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回顾我国百年来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理解党的现行农村政策,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说,城与乡是人类生存空间的不同形态;现代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社会资源在城与乡中合理配置的相对关系。在人类发展史上,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产物。美国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在《地球人》中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遗址位于西南亚的黎凡特走廊,其中有奈特·哈格都德、阿布胡赖拉和耶利哥遗址,距今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中国较早的农业聚落,据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远古时代》一书中论述,大约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磁山、裴李岗、大地湾、北辛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罗家角等遗址,距今约在公元前6000~5000年左右。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柴尔德认为,曾经的“城市革命”主要有三个因素:出现大量的食物剩余、农业经济的多样化和灌溉农业的产生;而技术和手工业专门化则是“城市革命”的基石。大约在公元前4600到公元前3800年之间,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形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乌鲁克充分体现苏美尔早期文明的宗教、贸易特色(《地球人》)。中国较早的都城,中国考古学家许宏在《何以中国》一书中提到的有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陶寺、公元前2050年的新砦、公元前1800年的二里头等,形成了中国早期具有政治、军事色彩的都城。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乡村的发展极其缓慢。与此相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却比较大。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的《中国城市史纲》一书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战国时的城市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2、从秦代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的古典城市发展时期;3、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近代城市兴起时期。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国近代城市兴起,使得一批学者开始认识城乡发展的差距,致力于促进传统乡村发展,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城乡关系研究的一个起点。回顾百年城乡关系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01 城乡关系基本割裂的阶段
  从1921年至新中国成立。近现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畸形发展的沿海通商城市和内地封闭的落后乡村,构成了一种基本割裂的城乡关系;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根据地,成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城乡关系的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1、沿海通商城市畸形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上海、天津、广州、厦门等一批沿海通商口岸城市,这些城市成为的工业、商业、金融中心,吸引了周边农村的移民人口。作家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反映了当时农村女孩进城务工的境况。但这时的城市化率很低,19世纪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仅在6%左右。2、内地乡村封闭落后。与少数沿海城市繁荣并存的是广大内陆农村地区的衰败与落后,地主制度和封建宗族势力盘根错节,乡村传统精英边缘异化,广大农民生活贫困,识字率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停滞。3、有识之士的乡村实践活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有识之士发起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如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效果有限,却思想意义深刻,体现了现代人对城乡空间的一种最初的文明审视。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以农村为中心,从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党在农村根据地建立基本政权,逐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推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使得广大农民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02 城乡关系发展出现倾斜的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建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经济与社会政策都体现了向城市化、工业化倾斜的策略。这一阶段,城乡关系的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1、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国家规定主要农产品实行国家统一收购,国家收购农产品采取了较低的定价,体现了向城市与工业的倾斜。2、工农产品存在明显“剪刀差”。工农产品“剪刀差”是历史形成的,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剪刀差”并没有得到缩小,而是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3、管理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国家把人口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人口两大类,城乡社会呈现二元结构,农村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处于弱势。4、人民公社对国家建设的无偿支持。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组织,承担了大量国家建设任务,因国家需要曾大批选派民工、划拨土地等支持建设。向工业化、城市化倾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但城市化进程却始终缓慢。1949年,我国市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10.64%,1978年为17.92%。
  03 城乡关系逐渐恢复的阶段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我国改革从农村拉开序幕,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废除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取消农业税等,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城乡关系的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开始,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推进农产品价格制度改革。1985年中央取消了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全部农产品实现了市场定价,逐渐消除工农产品“剪刀差”,并在2004年起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和重要农产品的临时收储制度。3、完善农村劳动力管理。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期间,出现了一些反复。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小城镇管理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农民工进城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4、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2006年开始,实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7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在19.96%;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
  04 城乡关系融合发展的阶段
  从党的十八大至今。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实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制,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向融合发展。这一阶段,城乡关系的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1、实行公共服务普惠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公共文化、基本养老、社会救助等公共普惠机制,完善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2、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3、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大力巩固脱贫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4、实施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至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0%以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们理解,现阶段的城乡融合,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跟上国家现代化的步伐。未来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将呈现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关注:1、在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仍未寻找到适合的路径与模式。2、培育新一代具有现代意识和技能的农民,让他们在社会公平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命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融合发展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来源: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