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曼青(学习时报评论员)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7月8日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赴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专门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列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已经成为文博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识。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地的党政领导,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传统经典名篇,有些还要下功夫背诵,把这些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举措守牢文物安全底线,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和科技考古水平,加强文物古迹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做好博物馆优化布局、藏品管理、服务提升等工作,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要重视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有关文物保护的教学研究活动,推广和普及全民性文物保护知识,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文物保护氛围。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用非专业人士能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给社会大众,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来源:学习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