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游人如织,3.08亿人次的出游让祖国河山更显鲜活;网购火热,全国超7亿件快递包裹带着新春的喜气送达你我;觥筹交错,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五成;佳片扎堆,春节档电影票房取得影史春节档第二的亮眼成绩……今年春节假期,消费复苏的“开门红”令人印象深刻,一个个跃动的数据背后,中国消费的活力与潜力厚积薄发,光彩四溢。 走出疫情阴影,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的工作正在时不我待地展开。放眼全年,中国的消费走势能带来几多惊喜?扩消费仍有哪些已知和未知的困难需要化解?扎实做好哪些工作才能实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目标?特邀业内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共同展望新年消费新图景。 1.您如何评价当前涌动的消费热潮?您认为哪些因素激活了消费春水? 郑玉鸿(网来云商环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2023年的春节是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中国在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后迎来的经济复苏和全面回升的关键转折点,民众的消费热情快速回归,消费需求得到大幅释放,使得旅游、网购、观影、堂食等线上线下消费快速复苏。总体而言,春节期间的消费热潮符合市场发展预期。 我认为有三个因素激活了消费春水:一是心理影响因素。春节前,新冠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新增感染人数大幅下降,加之已感染人群身体恢复,民众心理普遍得到极大的舒缓,不再畏惧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消费活力提升明显。 二是节日提升因素。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传统的消费旺季。购置年货、休闲消遣、饮食消费和送礼拜年是春节必备消费项目。春节期间的消费复苏是民众的共同选择,使得消费市场火热强劲且亮点纷呈。 三是措施激活因素。今年,政府的各项促消费措施和商家的促销力度显著加大。各地抢抓春节黄金周机遇,相继出台景区门票减免或打折、发放文旅消费券等惠民措施,进一步激发了文旅产业和其他产品的消费活力。 付一夫(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从春节假期的消费数据来看,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出超预期的火热态势,各个领域全面开花,虽然尚未恢复到疫前水平,但相比去年春节假期的表现有了大幅回暖,在为国人带来久违的年味儿的同时,也让全年的消费复苏实现了“开门红”。 究其原因,自去年年底新冠疫情防控方案大幅优化调整以来,曾制约人员流动与消费市场运行的一系列因素已逐渐解除,人们出行不再受限。而春节假期历来是传统消费旺季,人们返乡团圆、走亲访友、休闲娱乐、外出旅行的需求比平时更加旺盛。另外,春节前夕全国多数地区已度过感染高峰,国内新冠疫情形势整体趋于稳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强化了消费意愿,叠加各地促消费政策的利好驱动,消费市场的回暖自然在情理之中。 赖阳(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春节假期国内消费市场呈现火热态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信心的强劲恢复,这得益于消费者对国内经济提升的信心。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敲定了具体举措,包括“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等。同时,随着不可控因素减少,国内投资创业热情被激活。在上述利好的刺激下,民众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提升有了信心,宝贵的信心让大家敢消费、愿消费。因此,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看到全国多地游客爆满、餐饮爆满等火热场景,从侧面折射出民众强烈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 姜照(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当前,我国消费呈现良好的恢复性增长态势,线上消费、年货消费、餐饮消费、影视消费等消费亮点不断涌现。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大幅优化调整,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另一方面,近期国家和地方的促消费政策密集出台,打造消费节庆活动,拓展新消费场景,营造了良好的消费氛围,激活了消费春水。 2.根据您的观察,经历了过去几年新冠疫情的深刻影响后,当前促消费仍面临哪些掣肘? 付一夫:虽然春节假期消费市场表现喜人,但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目前居民整体消费形势同疫情发生之前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侧面反映出“疤痕效应”依然存在,包括部分财富受损的人群对未来的预期仍偏谨慎、一些企业的经营尚未回归到正常水平、居民预防性储蓄仍高居不下、不少人消费信心依然不足等,都需要时间来消化。 结合国外经验,从管控政策确定调整到消费基本恢复正常,大多需要经过2~4个季度不等的周期,这大概也预示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修复很难做到一蹴而就。 郑玉鸿:我认为,促消费仍面临三方面掣肘:一是新冠疫情影响仍未彻底消除。疫情发生三年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显著低于潜在增长率,其反映在百姓的就业、收入、储蓄和消费等方方面面。企业利润增长乏力,个人收入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消费无法一蹴而就地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水平,提升收入、拉动消费工作仍待持续发力。 二是高质量供给不足会掣肘新消费发展。新消费模式更加契合当前消费者注重服务和体验的消费理念,势必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购物习惯和消费需求。低质量的供给不利于新消费的发展,也会拖累经济复苏和发展动能。 三是消费观的重塑给扩大消费带来一定制约。人们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务实,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关注消费券、以旧换新等可以省钱的商家活动。因此,短时间内,市场消费水平难以快速适应消费逻辑的迭代。 姜照:当前,促消费面临居民消费能力仍显不足、一些领域存在行政性消费限制、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制约因素。第一,受新冠疫情反复延宕的影响,中低收入群体受到冲击,面临一定的偿债压力,现金流较为紧张,消费能力受到制约。第二,汽车购买、免税商品购买等消费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限制性政策,抑制了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第三,消费市场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商品配送延迟、质量瑕疵、虚假宣传营销等问题,挫伤了民众消费的积极性。 赖阳:个人认为,消费供给要更加适应消费升级大势,与之相匹配。当前,民众的品质消费势头向好。比如,消费的结构中传统购物比重在下降,休闲文化消费、娱乐餐饮消费则在增加;又如,过去消费者购买家电倾向于便宜好用,现在则更注重产品的智能化,让家务劳动变得更省力的智能家电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再如,过去雇主对保姆仅作基本要求,现在保姆拥有厨师职业资格证、养老照护师证等专业证书的已不在少数。因此,产品供给、环境设计、店铺特色、服务功能、服务水平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与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相匹配。未来商家能否实现长足发展,关键就在于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否匹配消费者的需求。 3.您对今年全年消费走势作何预判? 郑玉鸿:我认为,今年国内经济恢复将加速,市场信心也将稳步回升,消费预计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居民消费信心会逐步恢复和提升。要促进消费,必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而消费信心的恢复建立在实体经济恢复的基础上。预计今年的经济形势将呈现较好的复苏势头,进而带来消费的回弹。不过,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报复性”消费会成为普遍现象。今年年初,只有少数城市出现了短暂的集中消费。消费场景火热的背后,是消费者基础性需求的自然释放,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意愿还需要一定时间来修复。 第二,消费市场潜力将加快释放。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随着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成效显现,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恢复。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补短板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的发展会持续推动企业实现盈利,也将反哺消费规模的扩大。 付一夫:考虑到我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与长久以来展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再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以及后续促消费政策的不断支持,预计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随着各方面形势的切实稳定与国民经济的不断回暖,居民消费信心有望随之得到修复,届时我国消费市场或将迎来实质性的全面提振。 姜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等要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预计今年我国消费将呈现平稳的增长态势,绿色消费、汽车消费、家电消费、智慧消费等仍然存在良好的发展空间。 赖阳: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回暖,居民消费信心提升,我国消费市场或将迎来全面提振。 4.仅就今年而言,请您为进一步扩大消费支招。 付一夫:短期内,发放消费券和举行促销活动等方式仍是提振消费的有效办法。不过,为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直接发放现金,效果可能比发放消费券更好。因为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体对收入的变动更加敏感,哪怕仅有几百块的“意外之财”,都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现金补贴与消费券发放相结合的多元化补贴方式,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精准施策应对风险,继而在促进消费复苏的同时,改善居民整体福利。 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力度稳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了稳定的工作,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应当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组合拳”来稳定中小微企业的运行,从而稳住就业大盘,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敢于消费。 长期来看,则需要加快破除抑制消费的一系列障碍,如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着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并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妥善解决居民的养老、医疗问题,以此消除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姜照:一是建议政府继续延续2022年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支持政策和消费促进政策,如进一步延长缓缴社保费期限,延续对汽车购置税免征的优惠政策等。二是鼓励灵活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型就业模式发展,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行业技能培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三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消费券和消费补贴的发放力度,重点支持绿色消费、智慧消费、家电消费等发展。四是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放开在大城市购买新能源汽车指标的限制,探索利用住房公积金购车。五是加强市内免税店建设,丰富免税商品的供给。六是进一步加强消费市场监管。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重点消费平台、消费场所等进行有效监测。引导电商平台强化用户反馈受理,完善商品售后服务环节,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 郑玉鸿:第一,制定完善的产业与消费政策。此举能够向企业释放积极信号,让企业和消费者拥有持久信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增加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增强消费能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同时,有必要出台更大规模的促消费政策,汽车和家电等大件消费可能是重要抓手。 第二,加快释放市场潜力。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宏观调控应更加重视并发挥好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码促消费工作。 第三,构建完善的网上交易约束体系。网络购物是当前主流购物方式和新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净化网络环境等方面着手,让消费者网购更放心。 第四,促进服务消费品质提升。服务作为虚拟性商品,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服务体验直接影响着消费活力和销售规模。要加强平台对商家的约束和监管,还要提高在线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管理水平,以服务消费的品质提升来推动消费体量的增加。 赖阳:第一,让营商环境更加宽松,消费升级、产业革命需要大量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跨业资源整合创新等。建议尽快出台支持企业创新的细化政策,激发企业创新热情,让大家愿意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第二,年轻人就业方式已发生变化,自由职业者的比例在提升。在这种模式下,创业辅导、创业孵化、新型就业方式的劳动保障等都需要有更多的细化政策予以支持。(来源:国际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