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贝多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
“普惠金融”是金融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当今社会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带来了实质性影响。但究竟什么是普惠金融?从字面意义上看,“普惠”意味着“普及”加“优惠”,所谓“普惠金融”,就是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捐助、扶贫等方式,为社会提供普及和优惠的金融服务。
但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最早被联合国用于2005年的国际宣传中,其对应的英文是“financial inclusion”或“inclusive finance”。“inclusion”意为“包容”,其反义词是“排斥”,意味着传统的金融体系将一些人排斥在外,而包容性金融则是要把这些被排斥的人包容进来。
普惠金融的本意就是包容性金融,其目的是要让那些不被金融业包容的人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一定是市场化的,其中并不涉及特惠、免费等价格问题,亦不包括补贴和政府优惠等概念。
普惠金融的两个重要原则
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这也是在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颁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政府的财政拨款,或是由政府成立的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都应考虑在未来某一时间退出,由市场接管。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引导普惠金融,即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因为这是民间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触及的领域。
普惠金融的另一个原则是“客户保护”。传统金融不存在客户保护的概念,但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微弱”,这类人群的金融知识相对匮乏,普惠金融需要帮助他们提高金融能力,给予他们一定的金融启蒙或金融教育。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不能在向“中小微弱”贷款的同时,又使他们过度负债。
普惠金融的核心问题
对“中小微弱”客户的能力建设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也是全球研究非常多、非常广的领域。但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不仅客户的能力需要提升,普惠金融的供应商、监管者也需要提升能力。
普惠金融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工作,是要落到地面上的,不是由中央来完成的。现在几乎全国每个县的金融局或者金融服务办都有普惠金融职能,但很多时候,基层执法、监管、操作的工作人员对普惠金融并不了解,所以需要提升能力。图2罗列了一些能力建设当中的若干个重大问题。比如治理结构是供给方能力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村镇银行在整体来说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当初推进村镇银行的顶层设计治理结构出现了问题。设计时要求现有的银行必须是主办行才能去建立一家村镇银行,但因为传统银行不经营村镇银行,不知道如何去建立一个村镇银行。而在中国建立一个分支机构都要拿牌照,在地方村镇银行的层次执行总行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冲突在所难免。
再如,数字时代也需要能力建设,大家都知道数字红利,但与之相伴的数字鸿沟很多人却不了解。今天国内几乎所有的人都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但是没有这些支付方式的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面对只收微信和支付宝付款的商家无能为力,就碰到了数字鸿沟。如何在享受数字时代的巨大红利的同时,又能解决数字鸿沟的弊端,是现在数字时代需要重视的问题。
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
虽然数字化时代存在数字鸿沟等问题,但总体而言,数字化为普惠金融带来希望之光。传统模式的小额信贷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比如,穆罕默德·尤努斯曾在1976年向42名妇女发放贷款,贷款额总共为27美金,贷款到期时,再挨家挨户地收回款项,而这些贷款人并没有征信记录。尤努斯的精神可嘉,但效率太低。另外一方面,鲜为人知的是,向格莱珉银行贷款的年化利率高达20%,这在中国已经接近高利贷水平。据尤努斯所述,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资金成本为8%-9%,运营成本甚至超过10%,因此,即使是收取20%的年利率,格莱珉银行的利润也只有微薄的1%,可见这种贷款模式的成本之高。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方面要想为“中小微弱”服务,金融机构必须维持高水平的利率,以确保其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过高的利率会令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降低。高效率、低成本的双重目标目前很难同时实现,这是传统普惠金融面临的巨大挑战。
数字化为普惠金融重新带来希望。近年来,中国数字化普惠金融蓬勃发展,在数字化的支持下,网络银行、互联网银行仅仅用两三年的时间就覆盖了2000万至3000万客户。中国在农村供应链金融和数字支付等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目前农村的数字支付基本上能够实现全覆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早前宣布,中国已经实现了在所有行政村设置普惠金融服务站或者金融服务站的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目前无法达成的成就。
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绝非仅限于此,未来人们几乎可以通过手机解决一切问题。因此,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普惠金融,三项技术的发展可以使这一理想得以实现:第一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大大超越了人脑数字的储存,可以解决数字的处理问题。第二是互联网技术。在全球互联网的支持下,世界上的数据信息传输已基本没有障碍。第三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不仅可以接收数据,还可以主动发送数据,这是一个有互动功能的终端设备。
综合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的接收和返回这三大力量后,可以发现,现在的银行,尤其是零售银行未来将没有存在价值,人们无需再去储蓄所拿号排队,因为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了。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曾被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多被覆盖。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全球被金融排斥的人口由两年前的20亿缩减至今日的17亿,而减少的这3亿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因为中国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了银行账户,让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利用手机支付转账。相信在未来,我国的普惠金融服务产品会进一步满足人们在信贷、保险等更高端的需求。总之,数字化的发展使得普惠金融的成本明显下降,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这是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