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邓小刚: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返回列表
查看: 137|回复: 0
收起左侧

邓小刚: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2-22 10: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邓小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概括,深刻阐明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我们要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这一根本,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折不扣将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体现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领域全过程,确保“三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至上摆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深刻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植根于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始终把维护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广大农民生活越过越好。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91元,近十年来年均增长9%,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和GDP年均增速、保持了“两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降至2023年的2.39,创近十年新低。但也应看到,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从2012年的15737元扩大到2023年的30130元。未来一个时期,农民增收还将面临新的挑战,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仍然艰巨。一是经营增收潜力有待挖掘。农资价格、人工成本等抬升较快,农产品价格增幅慢于成本涨幅,农民经营增收稳中有忧。二是产业带农增收能力有待增强。乡村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业链条较短,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等资源利用不充分,联农带农机制还不健全,农民尚未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外出务工就业渠道有待拓宽。受部分行业下行影响,建筑、家居、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放缓,加之自动化设备、人工智能等对劳动力替代增多,将来一个时期农民务工就业增收空间呈受限趋势。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一是巩固提升产能增效增收。坚持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要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国之大者”,着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让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产生更多的收益,让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更持续地提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要加快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健全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尤其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直接扶持力度,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多得利,既稳价保供又增收致富。二是推进产业融合提效增收。坚持落实“土特产”要求,立足农业农村资源禀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务实有效培育乡村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增值发展,建设高效顺畅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大力培育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三是增加务工就业机会拓岗增收。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支持涉农高校、企业等办好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区域劳务协作平台,加强就业服务和信息对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尽最大可能拓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尤其是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通过促进投资兴业、加强项目建设等,多途径吸纳在乡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四是拓展财产权益赋能增收。积极稳妥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五是强化政策扶持共享增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新时期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对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措施,提高临时救助制度可及性和时效性。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聚焦用发展的办法增强脱贫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生动力,帮助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力量,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具有深邃的历史底蕴、实践基础和文化根基,是党百年奋斗得出来的历史结论,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



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仍有4亿多农民。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将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规模经营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靠高补贴维持小规模农户高收入的做法,要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的现代化。我国人口规模超大、粮食需求总量超多。不论现代化到了什么程度,解决好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都是首要任务。要立足国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从地、技、利、义全环节入手,着力推动高标准农田设施保障、高水平科技装备支撑,建立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高端的加工流通链条、配套的市场调控体系、多元的食物供给体系、完备的政策体系、严格督促考核的责任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把粮食安全的根基打得更牢更实,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放心更安心。二是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我国现有2.3亿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把亿万小农户引入现代化发展轨道,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引导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赓续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现代化。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种养结合、节用物力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促进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四是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我国水土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决定了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让宜居宜业的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美好家园。五是全要素全产业链全覆盖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也密不可分,要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深度融合科技、人才、资金、数据等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种养、加工、流通等全环节一体发展,全力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建设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和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等软件,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六是比肩世界农业强国的现代化。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普遍具有供给保障能力较强、科技装备条件完善、产业体系健全等共同特征。我们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其他农业强国大体相当,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世界农业农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路径,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的巨大勇气和魄力。要把握好“变”与“不变”、集成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把准方向、勇于探索,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守正,就是要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守住底线红线,不犯方向性、颠覆性错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好主要路径和政策取向,确保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始终保持正确航向。一是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三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动摇。始终把保障农民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破政策底线的事不能干、违背农民意愿的事不能干、与农民争利的事不能干,让亿万农民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创新,就是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坚决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与时俱进创新思路方法,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其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突破是一项紧迫任务。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部分核心种源、高端装备依然捏在别人手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集中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是推进育种创新攻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加快选育高油高产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急需紧缺品种,培育生猪、奶牛、肉牛、高端设施蔬菜等优质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二是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深入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底盘技术、前沿技术等领域突围突破。强化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创制应用先进农机。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进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创新突破,加快专用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集成应用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四是积极跟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利用农业农村大数据,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装备先进、精准高效的具有集成性示范性、体现未来发展方向和水平的植物工厂、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引领区。与此同时,顺势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使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同向并进。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赶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凸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历史担当和斗争精神。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不少实质性进步,但相比较而言,农村现代化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短板依然突出,近三成农户未用上卫生厕所,约六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2人,不足城市的一半,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比城镇低近20个百分点,幼儿教育、养老服务较为短缺。一些地方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仍然存在,非法宗教、封建迷信侵蚀现象突出。这些问题,既是发展实践进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有些也是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许多还是两难甚至多难问题。迫切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普及普遍”基本要求,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精准发力补上短板弱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务实建设乡村公共设施,促进生活美。聚焦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放在农村,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物流通信、农村住房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扩面提质。二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美。扎实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愿改尽改,新改厕所逐步入院入室。梯次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统筹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地就近就农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三是加快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风和。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四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心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载体。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发展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活动。五是大力推进农民素质素养全面发展,促进和美与共。聚焦育新人、展形象、树新风,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民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五、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使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促进。这些重要论述清晰阐明了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了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



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事关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乡村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系统谋划,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城乡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在乡村形成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健全人才投身和服务乡村长效机制,引导鼓励更多人才服务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二是推动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护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逐步并轨,合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三是推动城乡经济畅通循环。围绕农村消费挖潜扩容提质,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创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构建潜能巨大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

六、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格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更好融入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了大国大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宏大的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性和号召力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新时代新征程,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不断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农业对外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农业国际竞争优势持续提升。一是农业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累计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农业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和对外援助扎实推进。二是农业对外贸易不断拓展。果菜茶鱼等特色产品出口稳步扩大,2022年农业贸易额超过3370亿美元,农业对外投资规模超过300亿美元,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达到90%以上。三是全球粮农治理深度参与。农业成为元首外交和政府磋商的重要议题,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开放制度设计和平台载体的重要推手。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更宏大的全球视野、更高远的战略思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一是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拓宽进口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着力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引导支持国内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二是提高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农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农业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展农业服务贸易。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双边农业合作,建设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稳步提升对外农业贸易投资水平。三是深化国际农业合作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全球农业交流合作。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涉农谈判和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化影响力。四是加强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成果互鉴。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习借鉴各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各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凝聚力量不断提升乡村建设质量。强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交流推介,吸引更多境外消费者来华体验特色农耕文化,增进全人类共同价值认同。(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1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