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付彦芬:中国农村厕所革命的历史实践
返回列表
查看: 552|回复: 0
收起左侧

付彦芬:中国农村厕所革命的历史实践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4910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3-13 14: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付彦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研究员)

  厕所卫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体现着文明,体现着人的尊严,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厕所文化的发展、设施的改善、行为的提高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粪便管理源于传染病的防控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环境普遍不清洁、不整齐,街道院内杂乱不堪,不少地区人畜混住,畜粪多堆在院内,人无厕、畜无圈的现象极为普遍。粪便暴露,臭气熏天,蝇蛆乱飞乱爬。水井无盖且周围存在脏水坑、便所及粪堆等污染源,以致井水受到污染。痢疾和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高发,蛔虫病更为普遍,在儿童中患病率高达70%以上。
  1952年3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同时也为了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当时的中央防疫委员会(同年底改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了《反细菌战指示》,提出要“保持室内外及厕所清洁”,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3年又提出要“改善饮水、合理处理粪便”,并通过爱国卫生突击运动将工作落到实处。经过这场运动,全国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城乡呈现出清洁卫生的新气象,各地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除四害”与“两管五改”加强了改厕粪管
  1958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央关于在全国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要求“今冬必须在全国各地开始大举进行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地尚未动员的必须立即动员起来”。在中央一系列文件和指示的推动和指引下,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在消灭四害的同时,全国各地普遍进行了清除垃圾粪便、修建和改良厕所等工作,消除了蚊蝇等滋生的环境,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降低。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农村形成了“两管五改”的主要形式,“两管”是管水、管粪,“五改”是改厨房、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和改善卫生环境。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通过倡导使用不暴露粪便的便器隔断蚊蝇传播,通过建造不渗漏的粪缸、粪坑来管理收集粪便,堆肥处理后成为无害化的有机农肥,既搞好了卫生,又增加了肥料,预防和控制了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197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搞好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基本建设”,1974年国务院76号文指出“在农村,要结合生产把水、粪的管理和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的改良……长期坚持下去”。“两管五改”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一直持续开展,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促进了卫生厕所的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特别是农村生产体制变化后,化肥的使用量大幅增加,粪便作为有机肥的需求减少了,处理率降低了,粪便污染环境和水源的问题日显突出。
  1980年联合国第35届大会做出决定,从1981年—1990年发起一场为期十年的“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活动,以解决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的安全饮水和环境卫生设施问题。我国政府对此表示赞同和支持,并决定由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中国的活动(国务院国发[1981]61号)。
  鉴于农村厕所均为新旧粪便混合的存在,由河南省虞城县卫生防疫站宋乐信医师等创造发明了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相对卫生清洁,清掏使用通过厌氧发酵达到无害化的后瓮粪液,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农业部门推广的沼气池,通过与厕所、畜圈连接形成了三联通沼气池式厕所;在南方地区出现了两格、三格式的卫生厕所,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
  在当时的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下,1987年我国第一个《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87)出台,针对全国城乡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提出了卫生要求,规范了处理效果的卫生评价。
  90年代全面推进农村改厕事业
  1990年《我国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提出了基本环境卫生设施的享有,主要是安全、卫生的厕所。
  1992年制定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把改善环境卫生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同年,全国爱卫办决定在全国44个县进行农村卫生厕所试点建设,并制定《中国村镇厕所及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图选》在全国范围内试点。
  1991年召开北方地区防寒卫生厕所建设研讨会,1992年召开南方地区农村改厕现场研讨会,交流建设经验,推广适宜技术。
  1993年5月,全国爱卫办组织了全国农村厕所及粪便处理背景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有厕率为85.9%,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13.5%。
  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农村厕所卫生状况差、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率低。为推动卫生厕所建设,同年由全国爱卫会组织在河南省濮阳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改厕经验交流会,会上介绍了全国农村改厕的先进经验,命名表彰了38个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先进县和普及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中指出:“在农村继续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带动环境卫生的整治,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促进文明村镇建设”,将农村改厕作为未来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国际组织也积极参与中国的农村改厕活动。世界银行贷款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从第二期(1992年)开始示范推动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1994年实施了多个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范围包括农村社区、学校和卫生服务机构,给中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带来了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技术选择、行为改变新模式、项目拓展方法。
  新世纪改厕工作纳入政府规划
  2000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确定到2015年使没有获得安全饮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厕所)的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
《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促进文明村镇建设”。
  为了加快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全国爱卫办于2004—2008年组织实施了中央转移支付农村改厕项目,这是我国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资助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共投入近13亿元中央补助资金,支持了近440万户无害化厕所建设,其中2006年集中在血吸虫流行的7个省,对血吸虫流行的重点村实施卫生厕所全覆盖。
  2009—2014年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农村改厕项目实施,将改厕作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央财政共投入70.7亿元,用于支持1683.07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改厕,缩小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的差距。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健康效益,多地将农村改厕列为为农民办的实事之一,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联系。
  为规范卫生厕所建设,由全国爱卫办组织制定了《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 19379-2003),2012年修订为《农村户厕卫生规范》。《粪便无害化标准》(GB 7959-87)于2012年修订为《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针对血吸虫流行地区改厕,制定了管理办法和改厕技术规范,2009年全国爱卫办印发了《农村改厕管理办法(试行)》和《农村改厕技术规范(试行)》(爱卫办发[2009]4号),适用于中央资金改厕项目的管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卫生厕所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从观念、行为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厕所对农民的生活品质、卫生健康仍有严重影响。
  为此,多次提出要开展“厕所革命”,指出改厕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将推进“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厕的成效
  根据联合国的监测评估(JMP),中国环境卫生设施(厕所)改善率从47.50%增加到76.50%,使用改善卫生设施的人口增加了近5.19亿。中国已实现本国家的环境卫生千年发展目标。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到2015年底,全国农村2.6373亿余户,使用卫生厕所的2.0684亿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43%,超额完成了75%的目标。从2001年到2015年的15年间,农村人口增加了1628.8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了30.34个百分点,改厕的户数增加了9279.32万户。按每户(3~4)口人算,受益人口3亿左右。
  虽然没有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但通过案例调研得出改厕控制粪便污染,可以减少疾病发生,改善家庭、社区环境卫生面貌,减轻水源污染,增加土壤肥力。
  如研究发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与痢疾、伤寒副和伤寒发病率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已改厕家庭的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明显高于非改厕家庭;医改农村改厕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显示,“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评估得出农村改厕的投入—产出比为1∶5.3。在血吸虫流行地区,血吸虫感染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均明显降低等。
  主要经验
  1、党和政府对改厕的重视
  从建国初期的粪便管理到现在的“厕所革命”,党和政府一直是改厕的倡议者和推动者。仅仅是从2001年到 2015年的15年间,农村改厕的受益人口就达到了3亿人,平均每年有2千万农民受益,受益规模超过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如果没有党的坚强的领导,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党和政府的重视,将农村改厕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农村改厕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
  2、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
  全国爱卫办统一协调和指导管理全国农村改厕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的作用,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包括由当时的卫生计生委负责农村改厕的规划和技术管理、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及效果评价,研制无害化厕所与粪便处理的相关技术等;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农村改厕工作。住建和生态环保部门推广建设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农业农村部门做好户厕建设等。
  地方各级政府统一协调、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将改厕列入当地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卫生城镇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中,形成了卫生、建设、农业、环保、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改厕工作的局面。
  3、改厕的规范化与技术培训
  研制了系列粪便无害化与卫生厕所的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等,编制了包括《中国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图集》、《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技术指南》、《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指南》等,明确了任务、组织建设与管理、规划的制定方法。
  在中国农村改厕工作过程中,技术培训发挥了很大的能力提升和观念改变作用。通过系列技术培训,保证了农村改厕管理的规范化和改厕质量的标准化,同时为农村改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管理队伍。
  4、国际合作促进了改厕活动的开展
  世界银行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水与环境卫生项目等的持续开展,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了工作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国家改厕政策的制定。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6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