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环太平洋粮产区将迎“拉尼娜”考验
返回列表
查看: 151|回复: 0
收起左侧

环太平洋粮产区将迎“拉尼娜”考验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7-18 15: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牛坤玉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观测,2023~2024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正显示出结束的迹象。而综合最新海洋观测数据,以及世界各地多个气候模式的预测,今年8月至11月间,拉尼娜现象盛行的可能性为70%。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通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这种气候现象会导致大气环流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变化,通常伴随着低温、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风险。
  研究拉尼娜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拉尼娜影响全球农业生产
  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影响气温变化,表现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的气温会下降,而西部地区的气温则会上升。这种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受拉尼娜影响,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会延长,可能导致产量下降;而气温较高的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会缩短,但也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例如,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美国北部气候更加寒冷干燥,甚至可能导致玉米带冻结。
  拉尼娜现象还会改变全球降水分布。受其影响,赤道太平洋东部的降水会减少,而西部地区降水则会增加。这种降水分布的变化会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干旱或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2020~2023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南美洲中部严重干旱,阿根廷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350万公顷农作物受到影响。同时期在澳大利亚,拉尼娜现象带来的降水量增加使得该国小麦连续3年丰产。
  对环太平洋粮食产区影响分析
  环太平洋国家涉及东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29个国家和地区,是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麦的主产区。这些国家的农业活动不同程度受到拉尼娜的影响。
  在冬季,拉尼娜在北半球通常会导致美国和中国北部冬季更加寒冷、南部更温暖潮湿;同时印度季风会带来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亚降水增多,甚至引发洪涝灾害。在南半球,拉尼娜则会带来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活动。另外,拉尼娜峰值通常出现在中国秋冬季节,会导致出现“冷冬”现象,北方地区秋冬季降水量增多,洪涝灾害的风险上升。
  拉尼娜现象对环太平洋主要粮食产区的具体影响程度,可分别从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粮产区的情况进行分析。
  近5年(以下均指2018~2022年)来,环太平洋粮食主产区的大豆产量年平均为3.13千万吨,占全球产量的89.1%,主要分布在巴西、美国及阿根廷等地。由于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南部干旱,南美洲大豆产量受影响较大。
  比如,2020~2023年间的拉尼娜现象使巴西北部降雨增加、南部降雨减少。根据巴西农业统计机构Conab的报告,在南里奥格兰德州、巴拉那州和南马托格罗索州,2021~2022年的单产比2020~2021年低42%。这3个南部州占巴西大豆产量的38%。此外在阿根廷,该国95%的大豆产量来自受拉尼娜现象影响的地区。
  有关机构通过对过去30年间拉尼娜现象与美国大豆产量变化趋势相关性的分析,预计今年拉尼娜对美国影响较弱;而由于拉尼娜盛行期正好处于南美洲夏季,对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种植预计影响较大。
  环太平洋粮食主产区的玉米产量近5年平均在8.85千万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76.42%,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巴西等地。拉尼娜盛行于北美的秋冬季,与玉米生长周期重合度较大,2024年美国中部的气温将高于正常水平、降水量低于正常水平,预计今年美国玉米单产将很难达到趋势线单产水平。
  中国玉米主产区生长季通常在夏季,因本次拉尼娜预计开始于夏末秋初,所以对中国夏季主产区的影响不会特别明显。从历史数据看,近40年来有6次拉尼娜现象影响时间波及中国玉米生长季,但当年单产受拉尼娜影响并不明显。
  环太平洋粮食主产区的小麦产量近5年平均在3.55千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6.20%,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中国的小麦主产区位于东部,从历史数据看,拉尼娜对春小麦单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春小麦的单产下降5%~6%。相比之下,冬小麦除在1998~2000年间持续时间较长的拉尼娜现象中单产降低幅度较大达10.2%外,其余年份受影响不大。
  美国中部是北美洲主要的小麦种植区,在2020~2023年度的拉尼娜气候过程中,美国中部遭遇了较严重的干旱,小麦减产。2024年,美国重点就是要防范可能的干旱。
  有人愁也有人欢喜,过去3年拉尼娜使澳大利亚小麦生长季的降雨量高于正常水平,这3年澳小麦平均产量比之前5年平均水平高出 66%,预计本次到来的拉尼娜会使澳大利亚小麦继续增产。
  阿根廷是南美洲主要的小麦种植国家,连续3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干旱加剧,预计此次拉尼娜会加剧阿根廷小麦减产风险。
  环太平洋粮食主产区的水稻产量近5年平均在4.24千万吨,占全球水稻产量的55%。中国是世界稻米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均占全球水稻生产和消费总量的约28%。即将到来的拉尼娜将使中国早稻主产区和北方一季稻产区在水稻抽穗开花期遭受连续强降水,不利于早稻扬花,单产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东南亚国家正值雨季,降水总体呈现正常到略偏低水平,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国水稻单产预计比常年均会小幅下降。受去年以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印度水稻播种期气候干旱,利于早稻扬花,但受后续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7月底至8月初印度最大的水稻生产邦特伦甘纳邦降雨充沛,2024/2025年印度水稻产量有望小幅增加。另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6月全球农产品2024/2025年供需预测报告,全球水稻产量和库存将环比调增。
  应对拉尼娜如何“标本兼治”
  环太平洋粮食主产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为应对拉尼娜现象对农业生产早造成的不利影响,首先就要健全气候监测体系,整合气象、农业、水利等多方面的资源,加强对拉尼娜现象的预测预警,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气候预报。与此同时,加强对全球供应链的监测、预警和应对,以及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监测技术,开展环太平洋地区粮食生产及农情监测。此外,密切关注国际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做好对环太平洋地区粮食生产和粮源稳定性的监测和预警。
  再就是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功能,比如商业银行、金融保险、证券交易所与气象、农业部门等加强合作,结合拉尼娜对不同区域种植作物的影响特征,完善“天气指数保险+衍生品”模式以及其应用范围。 特别是瞄准气候风险高的区域和产业环节,通过推出个性化的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撬动更多资本助力农业部门应对拉尼娜现象带来的风险。
  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也尤为重要。比如,通过大力发展智能设计育种、多基因编辑等技术,选育耐旱、耐寒或耐涝等气候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多种智能生产工具,精准分析土壤湿度、光照、气候等数据,智能调控农作物的耕、种、收等种植周期,以抵御拉尼娜现象的冲击。从长远看,加大农用蛋白设计和智造、未来食品设计与智造、合成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有助于使农业生产逐步摆脱对气候及气象条件的依赖。(来源:《环球》杂志)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